文/刘志宏
在永新县税务局围墙脚下,有一口深而大的水井。井顶上是一个精致的八角琉璃井亭,井深20余米,天然喷泉不断涌岀,水清似玉,早先人称“玉井”,相传为南唐时永新县衙主簿吴皙率众开凿的。
那口水井地处永新最繁华的街道中心。早在宋朝,那里就是永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衙门设在那里,学宫建在那里,集市也在那里,街上行人熙熙攘攘。用天然料石砌成的圆井正处在永新县街心中间。井亭之下,每天都有络绎不绝的街坊居民前来打水担水。井水冬暖夏凉,泡茶香甜甘醇,酿酒格外醇香浓郁,饮后唇齿流香。
南宋末年发生了一个元兵投身此井中自尽的故事,从此它便拥有了新名字——义井。
南宋末年的1277年7月,元军气势汹汹攻打永新县城,驻守城内的军队节节败退。为避兵祸,永新县城的居民们纷纷出城到乡下去逃难。来不及逃走的居民很多都被元军杀了。
在县城内那条繁华的街道上,也就是玉井旁边,一间民房里还躲着水窗先生刘友益一家。他们已经困在那里好些天了。前些日子,因为小儿子突发重病,刘友益和妻子带着重病的孩子很难逃出城去。
不料,元军攻城,把县城团团围住,他们就被困在城里这间民房里了。刘友益早就听说元兵凶残。元兵就要来了,怎么办?他的妻子和孩子都很慌乱,一时让他不知如何是好。这时,一个念头闪过,刘友益把妻儿藏入后院的地窖,那里比较偏僻,不容易被人发觉,然后自己再冲出去引开元兵,这样或许比较妥当。
就在刘友益把妻儿藏好的时候,元军已经来到了这间民房。眼看他们就要进屋了,刘友益迅速冲出房门,往大街上跑去。元军瞧见了,飞快地追了过来。这一带的小巷小弄,刘友益还是比较熟悉的。他东转西转了几个巷口,便躲在一个非常隐蔽的角落。元军找了很久还是没有找到。直到黄昏临近,天色渐渐暗沉下来,刘友益才小心地走出来,边看边往外跑。
当刘友益跑到街心,看见一个高大魁梧的年轻元兵,腰挎一把雪亮的战刀,正站在井亭旁。刘友益见一时难以脱身,便停下脚步,却是凛然不惧,虽惊不乱地站立着。元兵拔出战刀,指着刘友益,厉声叫他跪下。刘友益想自己饱读诗书,一腔热血,怎能这样丧失民族气节呢?因此,他仰天长叹一声,说:“可恨河山破碎,我刘友益一介书生无能为力。要不,也可跟着彭震龙将军血溅沙场。现今你杀我,倒了结了我的心愿!”
元兵当下一惊,喝道:“难道你当真不怕死?”便对他连砍三刀。刘友益面不改色,屹立不动。元兵虽然历经多年征战,也没有见过这样临危不惧,砍了三刀都不死的人,他心头陡然一颤,不禁肃然起敬。
“连年兵荒马乱,百姓遭殃,你们还这样赶尽杀绝,良心在哪里?天理在哪里?”刘友益血染长衫,傲立在傍晚的秋风中,义正词严,句句掷地有声。
这个元兵在元军围攻永新县城期间,听说了水窗先生的大名。他倒退了几步,说:“自古慷慨捐躯易,从容就义难,看来你真是水窗先生了,果真不负你的道德文章声名。”
他躬身向刘友益揖了一礼。
“既然你也是个明白道义的人,那你为何还不放下屠刀赶紧回到你们蒙古草原去呢?难道你不爱你们的草原吗?难道你不想你的亲人吗?难道你还要一错再错吗?”刘友益慷慨激昂地问。
“其实我早已厌倦了这种四处征战的生活。我好想回到我的家乡去啊!”这个元兵顿时脸露凄然。
“是啊,家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地方啊!谁愿意背井离乡呢?我知道这一切都是可恶的统治者的罪过,你也是被逼的。”刘友益脸色缓和了许多,关心而且亲切地问道:“你家里还有哪些亲人啊?”
元兵忽然哭泣起来:“除了年事已高的父母之外,还有一个尚未成年的妹妹,也不知道他们现在过得怎么样。”
这个元兵哭得很厉害,突然挥手道:“水窗先生,你是饱读诗书明事理之人,待人这么有情有义真是世间少见啊!如果连你都杀的话,那我还算人吗?你赶紧走吧!”
突然,另外两个元兵出现在井亭不远处的巷口。这个元兵一见急了,赶紧脱下衣服,披在刘友益身上,并把头盔扣在他的头上。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年纪轻轻的元兵,忽然自己纵身一跃,跳入20多米深的玉井里。
那两个元兵本想过来,但远看刘友益披了元军的军装,以为是自己人,叽里咕噜说了一阵,并没走过来,朝着相反方向走了。刘友益赶紧趴在井边,朝深井大声呼叫,可井里却没有一丝回音。
元军撤出永新县城后,刘友益不顾自己身上的重伤,找来已回城的居民,把那个跳井自尽的元兵捞上来厚葬。伤好后的刘友益为纪念这个元兵,写下了“义井”二字,镌刻成匾,悬挂在井亭上,从此,永新县城的居民们都叫这口井为“义井”。
新中国成立后,义井焕发出新的活力。在义井旁边,永新县政府投资创建了冰棒厂,夏季里生产各种凉甜可口的冰棒,“卖冰棒”的吆喝声,响遍了永新城乡的大街小巷,为千家万户止渴解暑。
随着科技发展和时代进步,永新县城家家户户都接通了自来水。肩挑水桶到义井打水的现象已成为历史,这口义井慢慢无人打水,也无人问津了。
为了保护这口千年古井免遭破坏,永新县城的热心市民们自发捐款,将义井砌上围墙,并嵌上镌有“义井”二字的大理石碑,以志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