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文斌
香樟顶着烟雨,欲让我看个分明,白鹭洲上,芳草萋萋,往事再远,也逐不去一座书院的风雅,赣江水再深,也淹不去一座书院的仁义与道德、义薄云天的英雄志士。
我穿越在南宋淳祐元年(公元1241年)的芳菲日子里,体验着吉州知军江万里的惊喜,他见白鹭洲居于赣江水中,二水分流,洲不沉陷,保持幽静、青翠,乃读书做文章的好去处,便着手创建书院,开庐陵文化之蒙。我穿越时间的河流,与文天祥、邓光荐、刘辰翁等俊杰谈笑风生,将家事、国事、天下事一一纳入命运的轨道。牌楼之后是泮池,现在的规模,据说乃明代万历年间所遗。或许岁月有些遥远,但那些成仁成义的学子,依旧是凌烟阁上最耀亮的星月。
过中山院,眼前豁然开朗,一座宋式建筑煌煌守望岁月,没有怆然,呈现一种敦厚气质,这就是“道心堂”。当初,这儿是书生的乐园,而今,也是收心的地方。众所周知,拜谒白鹭洲,大多数人是冲着文天祥而来。宋宝佑四年(1256年),文天祥杀出重围,脱颖而,成为状元。斯时,同榜进士达39人,此地声名大振,成为进士摇篮。道心堂是书院最早的建筑之一,取意《书经》中“道心惟微”字句,作为讲堂,这里曾经聚集着吉安一郡的翘楚之材,指点江山,风华正茂,成就南宋朝廷最有血性的一页华章。宋理宗御赐的“白鹭洲书院”牌匾早已不知去向,战火、灾难、光阴足以摧毁万物,而庐陵精神,像白鹭洲郁郁葱葱的植物,春风吹又生。琅琅读书声,是一种多么美妙的音符,闯过七百年风雨,依然陶醉芸芸众生。
“逢源堂”里,安放着江万里的雕像。这位一生以社稷黎民为重的名臣,最终在饶州城举家投水赴难,誓不做亡国奴。我凝视着其身后那块“古心德润”匾额,似乎沐浴着一场浩大的花雨。依稀见先生俯仰天地苍生,“亲为诸生讲授,载色载笑,与从容水竹间,忘其为今太守”。
在江万里的操持下,白鹭洲书院风生水起,一时成为学子向往的圣地。尤其是欧阳守道出任山长后,整肃学风,率先垂范,培育出了一大片优秀的栋梁之材。赣江水中央的这块芳洲,俨然是寒窗苦读的诺亚方舟。江万里对此地充满感情,离开庐陵后,他常叹“吾平生士气之乐,惟鹭洲之事”。当江万里殉国后,刘辰翁含泪写下《白鹭洲书院江文忠公祠》,称赞“其志念在国家,其精神在庐陵。”而欧阳守道一生安贫乐道,每次携带的行李不过两筐旧书,被人尊称为“巽斋先生”。六十五岁那年,这位杰出的教育家在贫病中去世,靠学生们捐助才得以殓葬。正是有了这些先贤们的引领,使“吉州理学之风著于海内”,白鹭洲书院领一时风骚。
斜雨笼烟,树木沉默。我独自漫步“景贤祠”中,静静与那些庐陵人物对视。他们是欧阳修、杨邦乂、胡铨、周必大、文天祥和杨万里这“五忠一节”,他们是以刘沆、杨士奇、解缙为代表的“十八宰辅”,他们都是庐陵一郡的骄傲,也是在历史河流里卷起千重波澜的弄潮者。在白鹭洲书院,总有一种脚步不会停息。
很享受“云章阁”里的那份娴静。天井下的墙壁泛着青绿,山长卧室里的古籍等待知音,俗世间的戾气荡然无存,诚如那幅字画两侧的对联所言:“万壑松风涤胸心,一脉山泉流德泽。”这座阁台系山长黄嘉于南宋景定四年(公元1263年)所建,几经辗转,在毁与修的命运变奏曲中坚韧前行。没有闲情跟时间叫板,白鹭洲书院一路红尘,一路播撒文化的种子,只待一场及时雨,盛开成姹紫嫣红。
书院的最高潮是“风月楼”。这儿,不妨吟风弄月,做诗词文赋,怀古叹今。楼高三层,耸立于古吉台上,随时在洪涝灾害时表演“水涨白鹭浮”的古老传说。楼外就是烟波浩渺的赣江,细雨迷离,我感觉风月楼如同一只巨大的飞鸟,面若寒潮,却不肯放弃飞翔。
风月楼从诞生之日起,便与白鹭洲书院同呼吸、共浮沉,屡毁屡建,倔强地屹立于洲头,看千里赣江北去。我能感觉到楼阁间的某些脚步声,铿锵有力,仿佛深山古刹的铜钟回响。这是2700多名庐陵籍进士留在大地的声音,从来不曾消失。
雨暂时歇息。我流连于参天古树间,听蝉鸣不绝,看蝴蝶低飞。风月楼在身后凝视着我,若干年前,它曾经以同样的目光送别一只船,庐陵的骄子文天祥从此成为故乡一朵不会凋谢的梅花。“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李白大概不会想到,他的诗句,将在赣江的一座城演绎为精神化身。
坐在古吉台上,风吹枝叶,积水簌簌滑落。守着一片宁静自在,守着一方心田,让白鹭洲的营养慢慢滋润。不知不觉,雨水再起,天地洁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