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庞余亮
庞余亮,1967年3月生于江苏兴化,做过教师和记者。著有散文集《小先生》《半个父亲在疼》《纸上的忧伤》、长篇小说《薄荷》《丑孩》等,及童话集《银镯子的秘密》等多部。散文集《小先生》获第八届鲁迅文学奖。
1985年,我18岁,1米62,到了学校去。那时候我们校长家里有事,不在学校里,我报到的时候是1985年8月27日下午。我推开一个办公室的门,办公室门里面有两张办公桌,两张办公桌躺着两位老民办教师。我把门一推,那民办教师就问你是干什么的?当初我就吓了一跳,在老教师面前我觉得我也变成了学生了,我愣了一下赶快拿出我的干部介绍信。因为那时师范毕业之后我们的介绍信是干部介绍信。拿着一封干部介绍信告诉办公室里两个老教师模样的人,我说我不是来捣蛋的学生,我是来工作报到的。那两位老教师上上下下打量了我三次,你这么小,后来一看确实是真的。
这个“小先生”的称呼就由这两位老教师传出来的。两位老教师就跟所有人说我们学校来了一个非常小的小先生。小先生是从这开始的,他们一说其他人也跟着叫。因为是小先生,所以我们的学生们对小先生和老先生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怎么不一样呢,我在课堂上个子小,也没有威慑力。我的学生们很调皮,他们看到老教师在课堂上从来不调皮,但是到了我的课堂上他们的天性全部挥发出来了,就是他们想表现得很自然很天真,就都表现出来。他们有时候问一些很可爱的问题,有时候犯的错误你觉得特别好玩,能感觉到他是故意跟你调皮捣蛋,但是我一旦上起课认真讲课,他们是认真听讲的。因为孩子们对知识的渴求、对远方的向往,这个是每个孩子身上都有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找到了和同学们相处的一个通道。
在这个通道当中,我又发现了一点,我为何不把这些孩子们的故事记下来呢?如果我记下来,将来可以做一个教学论文,因为那时候我们还有写论文的一个要求,就是教师可以写教学论文。于是我就在我的备课笔记反面——那时候我们备课笔记都是手写,正面写备课笔记,我就反面记下他们的故事,记得很潦草。我把故事记下来,但是记完了之后我才觉得记了第一个故事,记了第二个故事,记了第三个故事,等到我记了十个故事之后就发现这故事很有意思。这就是写散文的第一个快乐,自我奖励。写散文真的需要自我奖励,当你把生活中的素材、生活中的人物、你所有的遭遇都能记到本子上,化成你所热爱的文字,你会觉得很快乐。自从我记了十个故事之后我觉得我的乡村学校不那么苦闷,不那么单调,也不那么贫瘠,我觉得很有意思,我觉得这里面有矿藏可挖。加上那时候我还很小,18岁,所以我那个心思很单纯,一方面读书,一方面教书,然后把学生的故事、生活中的故事记到那个备课笔记的反面,记多了我觉得很可爱,同时我还在写诗。
那个时候我还给人的一个印象,这个小先生跟其他先生不一样,身上总是有一种清高的味道。我那个清高的概念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我后来想了想,是老教师给我的定论。什么定论呢,一方面这个老师下了课不去喝酒,不去打牌,也不去玩,钻到自己小宿舍里,非常简陋经常下雨就漏雨的宿舍里面看书,带着学生写诗,踢足球,余下的时候还是回到宿舍,不管怎么样他跟日常生活中的人完全不一样。这个其实也是一个作家的特点,作家要与常人不一样,作家就像是生活中的“间谍”。有了这个生活中的间谍之后,我在《小先生》当中有意识地把所有的故事慢慢地积累。我向我们校长交了很多备课笔记,交之前我都把背后的故事誊写下来,也有很多备课笔记没有交上去的,后来我就把那页撕下来存起来。
《小先生》里面所有的故事就是这么来的。在《小先生》当中我写了像间谍一样把整个乡村学校最美的部分全部采集下来。采集了之后我发现采集的都是美好的部分,把不美好的部分都去掉了。其实在乡村学校里面有很多不美好的,也并不是所有的乡村教师都是很优秀的。但是绝大部分乡村教师在教学的时候真的很认真、很刻苦,他们很多人因为种种条件的限制、对知识的局限性,他们经常问我这个怎么备课那个怎么讲,所以在这个方面我还是跟他们进行沟通。另外我们的总务主任和校长在生活方面、在生存智慧方面都值得我学习。
我实际上把这15年乡村学校的露珠全部采下来了。我到现在为止都能想象那时候18岁的我住在满是晚饭花的校园里面。我的学生放学了,我拿着一本书就坐在晚饭花的前面,我读诗给晚饭花听,晚饭花越开越香,暮色降临的时候整个校园空荡荡的,全是晚饭花的香气,晚饭花包围着我,我就给它们念诗。有时候到夜里12点我睡不着,写诗看书看累了看到12点,我就跑到学校几棵合欢花那里,合欢花到12点的时候开得正盛。合欢花开得最盛的时候我站在合欢花下面想了很多很多,我想我的未来、我的前途、我的学校、我的远方在哪里,很苦闷。但是你一个人在校园里面,和树一起相处的时候,你就想到树在成长,你也应该学会生长,你不能抱怨现实,你把生活中的素材要好好珍惜,珍惜它的时光。所以我在写这个小先生的时候其实归根到底它就是哈利·波特所说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我找到了最美的部分,我把最美的部分都写进来了。
后来我不做教师了,我就把所有的故事都带出来,但是一直没有找到写作的方向。我读苇岸的《大地上的事情》,苇岸跟万物平等的角度对我来说触动很大。我觉得为什么我不把我的角度往下埋,埋到最低点跟学生跟万物平等的地步?我于是开始整理。开始整理的素材有50多万字,写出来的第一稿是28万字,再后来我就反复修改。我有个很固执的念头,我一定要把好的素材(我当时有个直觉这个素材特别好)写好,要对得起它,所以又修改了15年。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有了素材之后不要逐渐写成散文,你如果逐渐写成散文真的对不起这个素材。正因为我没有匆匆忙忙地把这些素材变成散文变成文字发表出来,我才写出这样一个《小先生》。有出版社问我说你能不能再写《小先生》,我真的写不出来。原因在哪里,原因就在于我起码用尽了生命85%的力量来解决了这个素材。
《小先生》既有萤火虫的光,又有露珠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