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邝工
井冈山拿山镇拿山村是个望村,位于关北垅里的中心地带。关北垅里历史悠久,地域宽阔,土地肥沃,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物产富饶,农民睿智,勤劳节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拿山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是交通枢纽和兵家必争之地。拿山渐渐成为了关北垅里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交通、贸易中心,是人们向往的地方。
拿山老街,数百年来繁华昌盛,车水马龙,络绎不绝,拥有众多商店作坊,非常热闹。拿山老街呈丁字形,长百余米,宽六七米,全是石板路。两旁是两层砖木结构的砖瓦房,底层是店铺,楼上或后屋居家。每个店铺上方装有吊楼。逢年过节张灯结彩,五颜六色,璀璨绚丽。店主一边做生意,一边耕田种地,成为“农商文化”。
拿山老街鼎盛时期有30多个商铺和文化、卫生机构。有大小客栈四家。商铺则有百货铺、糕饼店、豆腐店、肉铺、粮油店、小吃铺、酒坊、缝衣店、纺织店、理发店、手工业社、药店、打铁店、木业社、邮政所、染坊、盐铺、粮库、布匹行、小书摊、手工印刷店、品茗店、文牍店(代写文书、家信、对联、诉状等)、米糖店、阉割房,还有卫生院、产房。村旁有生猪交易场、屠宰场等。
四家客栈生意非常红火。当年,拿山河成了运输的主干道,日常用品用小木船装载,从吉安城运往拿山。每条小船两人撑船,一人掌舵,八至十人拉纤,逆流而上。到了拿山码头,由码头工卸货,搬进商店,船工们都吃住在客栈。每天有三四条船往返。船下吉安城时,装运关北的土特产及木材、药材、木炭、石灰等。挑夫从永新县城挑货过岩石送入拿山街,也住进客栈。客栈吃住人多,生意兴隆。染坊生意也红火,当时关北百余个村庄,自己纺纱织布,织出的白布,要在染坊染成青布做衣服。新中国成立后,卫生院里有著名的郎中尹书田、胡明降坐镇门诊,著名西医师钟如宝、张水才医术佳,品德高,求诊者络绎不绝。
随着经济的发展,教育也兴旺起来。平桥堂办了私塾,新中国成立后改为公办学校永新二小(即现在的拿山小学),关北垅里的适龄儿童入学。曲江、白沙、牛田、碧溪等地也纷纷送来儿童上学。每年春节期间演出采茶剧,滚龙灯、打狮灯,很受群众欢迎。
拿山村建造了两个大祠堂——嘉会堂、丛义堂。
嘉会堂,是关北七个张姓村庄祭祀之地。在井冈山革命时期,这里驻扎过红军。《十送红军》中唱道:“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苞谷,(介支个)金灿灿。苞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苞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1928年6月23日,红军取得了龙源口大捷,乘胜追歼敌军。毛泽东、朱德带领的红军队伍由贺敏学、贺子珍领路翻过黄竹岭,穿越上坪,到了拿山,作短暂休整。他们从拿山老衔购买了军需品,向遂川五斗江挺进。在五雷仙与敌军交火,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嘉会堂是当时的拿山区政府所在地。
新中国成立初期,拿山乡政府设在丛义堂。后来成立的初级农业合作社、高级农业合作社,都设在丛义堂。丛义堂前面有一个“圣旨”牌坊。500多年前,拿山村读书人张洁仁中了进士,功绩卓著,后来做了朝廷命官,明光宗年间被任命为江西巡抚,赐予“圣旨”,建立了这座牌坊。丛义堂前面还竖立着42块“旗杆石”,考中一位进士、举人,立一块“旗杆石”。
2003年,井冈山市政府搬至长义岭上。2007年建起了井冈山火车站,拿山村迁入了“井冈山第一村”。拿山老街被夷为平地,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