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小文
井冈山,天下第一山,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精神的诞生地。
一山一精神,一水一文化。伟大的井冈山精神和红得耀眼的革命文化,就刻印在八百里罗霄的崇山峻岭中,就隐身在遍布全市各个角落的那一幢幢的泥墙瓦屋里,就珍藏在庄严肃穆的烈士纪念堂和雄伟壮观的革命博物馆内……
如何将这些独特的革命文物资源形成一种强大的吸引力,让更多的人接受红色文化熏陶?让转化为现实教育资源,并推动革命文物资源创新性发展?
文物活化
熟悉革命历史的人都知道,中国革命的许多“第一”都诞生在这里:第一部土地革命法、第一所红军医院、第一所红色军事院校、第一家红色兵工厂、第一个红色贸易部门、第一家红色造币厂、第一次在军队中实行民主制、第一次提出“三大纪律、六项注意”等。
90多年过去,当年的革命场所虽然早已成为了旧址遗迹,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看起来不太起眼的省市级乃至国宝级的革命文物,因为具有历史文化价值高、数量多、维护较完好、红色文化沉淀深厚、主题鲜明等特点,在世人面前弥足珍贵。
然而靠一些旧址内“一张凳子、一张床,踏花被子、夏布帐”的“原生态”展示以及“一群小姑娘,身着红衣裳。举着导览旗,随手指方向”的“浅谈”历史,显然不能满足观众的要求。
试点先行,活态化利用革命文物,让原本高冷的革命文化为时代之需服务,进而融入大众生活,这是大家苦苦思索、并为之展开具体行动的重要举措。
2014年年初,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牵手当地政府,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在当年红军的练兵场所——步云山练兵场旧址开发“井冈练兵”体验教学项目。
该项目由“政治学习”“沙场点兵”“保卫井冈”三大部分构成。其中,“政治学习”以步云山练兵场的历史背景为切入点,以互动方式回顾当年红军的政治学习课。“沙场点兵”设置了投弹、打靶、刺杀、爬杆、单杠、石锁等当年红军的练兵项目。“保卫井冈”则充分利用步云山练兵场的地形地貌,以真人cs战斗方式模拟当年黄洋界保卫战的斗争场景。整个“井冈练兵”体验项目既实景还原当年红军练兵的历史场景,又融入当前深受人们喜爱的素质拓展元素,让学员们在体验中理解历史,锤炼领导力、意志力和团队协作力,探索红色教育与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练兵有机结合的教学新模式。
4月施工,当年12月中旬完工后的一星期内,该项目即迎来井冈山红色教育培训学院首批200人的青少年研学团队。经综合研判,除个别教学互动细节方面需要打磨之外,其余均反响良好。
昔年战争地,今日演兵场。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以革命旧址遗迹为背景的多个景区和乡村纷纷联手打造“野战训练营”“火种特训营”等以井冈山红色拓展、军事拓展为目的的大型营地。
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为适应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及研学培训受众的需要,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组织专业人员按规定为相关的兄弟单位和相关活动提供井冈山斗争史资料。为国防大学、上海历史博物馆、印刷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院、董必武后代等10多家单位和个人提供相关的文物照片、文物资料和文物档案。根据井冈山管理局主要领导的要求,派员前往郴州、耒阳、株洲等地查找井冈山斗争时期牺牲的烈士资料。同时,为所辖红色景点撰写多套不同版本,有内涵、有深度、有力度的讲解词,使更多的观众能够在井冈山探寻道路之源,感受力量之魂,激发奋进之力;另外,要求“井冈练兵”体验教学项目在满足基地教学需要的基础上,全面向社会开放,使之将成为社会公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机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员工练兵的良好阵地。
华丽转变
有专家指出,“信息时代,谁的故事能打动人,谁就能拥有更多受众、实现更好传播。从一定意义上说,红色文化传播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讲故事的能力和水平,取决于选择什么样的故事载体、采取什么样的讲故事方式。”
针对目前井冈山的文化遗产的展示仍然多以静态为主,与受众的互动有所欠缺的现实,井博人决定在新起点上勇敢“触电”。
用现代科技赋能,让文创产品传递井冈好声音。为了让老旧的文物与现代科技相互交融,井博人早在2021年11月,就着手与红海公司对文创产品方案(初稿)进行了讨论并提出建议,会上还对文创产品的精神内核、文化元素、销售渠道、5657威尼斯的版权问题等进一步确认。目前正全力配合设计公司收集设计素材,文创产品策划还在持续当中。
运用数字化技术,让革命文物为乡村振兴助力。通过采访收集大井村、上小井村、下庄村、行洲村等红色名村的历史资料,对地域历史资料进行丰富和完善;做好红色故事的讲述工作,顺利完成展馆与8处重要旧址旧居场景信息采集、10个红色故事拍摄、400多件三维文物、平面文物、书籍类文物信息采集和10余万字的文物档案编辑。
实施多样化教学,让红色文化散发出迷人魅力。如果说,通过科技创新赋能,让受众从视觉、听觉、触觉多维度感受革命文化遗产中隐藏的知识和奥秘,进一步让文化遗产焕发生机,使之成为承载红色记忆的展示平台,并让文物活化成公共文化空间井冈山各红色景点教学。
绽放光芒
井冈山斗争期间,由于敌人对根据地实施了严密的经济封锁,加上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所限,红军的物质生活资料极其匮乏。没有饭吃,南瓜野菜当粮;没有鞋穿,苎麻稻草成履……条件虽然艰苦,红军将士却充满了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米饭,南瓜汤,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当时的这一首歌谣唱出了当时的现状,也唱出了红军将士对社会发展规律和前途远见卓识的基础上,抱有的对实现奋斗目标的必胜信念以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许许多多的观众感于当年的故事,更钟情于这些红色歌谣。
出于对红旅市场的敏锐,井博人在早年聘请红军后代江满凤为茨坪毛泽东旧居“情景再现”工作人员——演唱红色山歌,并一举成功后,又引进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陈平梅、林长青共同演绎井冈山革命文化。
井冈山革命烈士谢桂标的后代陈平梅和她女儿余梓洋,在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下,常年在博物馆展厅和红色景区义务宣讲、讲解。
当然,大家或许更熟悉在革命文化遗存中亮相的陈平梅母子,因为“听陈平梅的红歌,心中会漾满别样的情怀,听余梓洋的故事,却忍不住泪如雨下。”观众和学员的好评、社会各界的认可,成就了陈平梅母子,也擦亮了井冈山文化遗存的名片,并为陈平梅成为全国革命文物“百佳讲述人”、余梓洋成为“全国好少年”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
而以还原井冈山时期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本色的另一位非遗传承人,也是井冈山“草鞋课堂”创始人林长青,这位80后青春靓丽的女子,原本在井冈山从事旅游服务及红色培训工作。
作为土生土长的井冈山人,林长青深知井冈山的草鞋不仅是老井冈山人的生活写照,是山区居民自古以来的传统劳动用鞋,穿着普遍,相沿成习。
她在创办“草鞋课堂”之初就曾坦言,当我读到彭德怀回忆录中有这么一段话:“现在革命胜利了,可以穿皮鞋了,但做人不能忘本……穿皮鞋也不能忘‘草鞋精神’”后,才决定从祖传的手艺中接力传递红军草鞋,为草鞋立传。
“穿红军草鞋,走胜利道路。”自2018年5月,博物馆开始为林长青在革命旧址提供场地。至今,她已服务近10万余名青少年及学员,同时,还和博物馆一道共同参加井冈山中小学社会实活动、助力冬奥会中华冰雪文化活动以及“文旅中国·百城百艺”活动以及2021中国红色旅游博览会、2022江西省非遗宣传下乡汇演等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