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絮絮
回想过去的2022年,经历了疼痛、焦虑、茫然,也体会过温暖、释然与新生。每当在黑夜里辗转难眠时,刷手机只会令我更虚烦不安,床头书便成了唯一的“安宁片”。当我逐渐拥有了这种让自己安静下来的力量,当从书籍中去寻获这种力量成为一个生活习惯,我的内心,有了更多、更大的自由,我的世界,也变得更丰足、更辽阔。
古人云:“君子之侧,左琴右书。”“琴”指古琴,“书”的含义则宽广一些,包括读书、写作、书法绘画等。如今,习琴已三年有余,抚琴与读书不仅成为我这个中年女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是我日常养生的“良药”,还是一把开启快乐之门的“密钥”。
撇开读书获得知识、考取功名的实用性,无疑,阅读那些与谋生技能毫无关联的书籍,是属于个人的、私密的体验。在当下的社会生活中,与旁人交流读书心得,非但不能成为茶余饭后的谈资,还可能会落得个“另类”的不合时宜之嫌。操缦之人,更深知“高山流水”的珍贵,即便那人远在万里外,藏在未知处,若能为知己者抚一曲、分享一份夜读的书单,终究是一件愉悦而美妙的事情。
手机时代,碎片时间的快餐式阅读,我基本上只浏览关注的那几个公众号推文。而夜深人静时、休假期、曾经因为疫情居家隔离的日子,就有了相对宽裕的时间去“沉浸式”阅读。不同的心境之下,我选择的书类也有所不同:《庄子》《黄帝内经》近几年来我时常翻阅。随手翻,翻到哪页读哪页,费解的地方查资料做备注,精彩的、重要的地方就摘出来做笔记,这大概属于日常解忧兼养生式阅读吧;《中国美术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分为先秦-两汉、魏晋-隋唐、五代-宋元、明清-近代共四册,修海林著《中国古代音乐美学史》(人民音乐出版社),这两部书是我去年购买的。因为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喜爱,想更深入系统地修学,以提升自己的艺术审美认知,算起来属于非我专业领域的专业书,也就读得很慢,但受益颇多,对我习琴和鉴赏艺术作品的帮助很大;再就是一些我欣赏的、带有作者独特个人见解的书,譬如扬之水的《脂麻通鉴》《香识》,既增长见识又很有趣,还会产生一种如卞之琳诗中“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哲思意趣,如果把书的内容比作故事和风景,那么这种体会就是,我不仅是故事和风景的旁观者,也是亲历者,我观万物,万物皆我,这是非常奇妙的感觉。
常常听人说,天天都忙,哪有时间读书。真的是忙吗?忙,是“心亡”,我想,亡的大概是能够平静下来专注于一事的心吧?或者,连一件可以让自己心静的事都找不到,那就很糟糕。世事沉浮无常,如何让自己在充满不确定的未知里安住当下,保持住一颗乐观从容的心,这是许多人言明“修行”的目标,殊不知,读书便是最好的捷径。
王夫之(明末清初思想家)注庄子,《逍遥游》中“逍”为“消”,过而忘也,就是消逝,这是时间;而“遥”是空间,是远,“逍遥”于是就有了时空中的无限感。如今,有太多的人在这纷杂尘世间不知心之所属,或者,摆脱不了求不得、放不下的苦。但你若读了庄子,便可知,人可以如此坦然,心可以如此自由,世界可以如此辽阔。
我曾经也是乐盲、美盲,几十年来,我以书籍为师,以经历阅历为师,以天地自然为师,从而能够懂得多层次、多维度欣赏这世间万物之美,懂得聆听,懂得体会,从而获得自足、自在感,这是一种源源不断的快乐。
假期外出旅行,我也喜欢逛书店买书。有时候看中的书比较厚、重,但就是会陷在当时的情境中难以割舍,非要沉甸甸地背回来。毕竟那一念起,也是心头好,适时地满足自己,多么幸福。比如在苏州的诚品书店,我买了文震亨(明)的《长物志》;在北京宋庄的一家艺术书吧,被巫鸿(美)《中国绘画中的“女性空间”》一眼惊艳到,结果抱着它们挤地铁、等公交、坐火车,带回了家。这既是一个爱书人的痴心,也是旅途中的一份浪漫啊!
新年伊始,春天开启。家里的书柜、书架被我重新清理了一遍,书多得放不下了。很多杂志、小说、现代杂文散文集,都剔了出来,打包准备捐赠出去,我已不再需要它们了。我深信,如今的我已经成长为世间一个美好的女子,温良、从容、安定。那些曾经读过的书,已藏在我的气质和谈吐里。未来的岁月,会有读不尽的好书,也将更自由、更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