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安十载,雄坝安澜,人水和谐。十年来,勤劳、坚韧、智慧的吉水人以“党建聚魂、产业聚力、抬田聚粮、安居聚美”为工作方针,全面落实落细移民后继扶持工作,用成果兑现了“移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郑重承诺,用行动走出了水利移民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双赢之路。
移出新居抬出幸福
早春时节,走进吉水县水田乡孔巷村,平坦宽阔的道路四通八达,鳞次栉比的小楼房、碧波荡漾的大湖面、古朴素雅的长廊桥……设施齐全的文化广场上老人小孩欢声笑语不断,生活中处处弥漫着幸福美好的气息。“多亏党的政策好,不然我们现在还生活在‘出门穿雨靴、下雨就搬家’的困境中。”孔巷村81岁的胡昌寿回忆,“以前这里都是窄小的土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村里到了晚上漆黑一片。哪像现在这么热闹,柏油路修到家门口,大家吃完饭出来散散步、跳跳舞,身体好心情也好,村民们都亲近了不少。”
“我们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移民新村建设中,党员干部带头按照‘一把尺子、一套图纸、一种风格’建房,全村房屋建设井然有序、整齐划一。”水田乡孔巷村党支部书记胡祝生说。吉水县在移民搬迁安置、移民后续扶持、移民村庄治理等工作中,采用了“党建 移民”的工作思路,战役化推进“百日攻坚”“百村竣工”“乔迁安居”“库区清理”四大战役和“四十天冲刺”等活动。在44个省直单位对口支援及100余个临时党支部、先锋突击队奋力攻坚之下,用不到两年时间合力推进2.3万移民实现“移得出”目标。
“我们搬迁前一直担心田没有着落,抬田不仅让我们有了田,还是高产田,政府为我们修好了水利设施,为我们解决了大问题。”孔巷村村民胡富根指着村前一大片抬田区开心地说。峡江水利枢纽抬田总面积3.75万亩,吉水抬田达3.39万亩,占抬田总面积的90.4%。吉水大规模抬田是水库移民的首创之举,极大改善了农田耕作、灌排条件、配套设施,原本的低洼地、易涝田变成稳产高产田,大批种养大户流转耕地转型发展稻渔、莲渔等产业,抬田成为高效轮作、多产共作、一田多收的致富粮仓。
产业致富共享成果
“移民前,一家老小全靠种田谋生,种田是看天吃饭,收入少不说还不稳定。现在好了,家里不光有田种,我还加入了合作社,养了虾、种了树,没事的时候还可以到隔壁村农场里做工赚点外快,我相信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好。”醪桥镇鹳薮村村民周来生对未来的好日子充满了信心。
农民要致富,产业先开路,醪桥镇黄牛洞柚稻产业园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我们这个产业园占地1.1万亩,总投资2亿元,涉及移民村5个村委会21个组,共1551人。”产业园负责人冯小庆介绍道。产业园区流转移民土地近5000亩,移民租金收入就有160万元。此外,将移民户作为园区主要务工人群,园区全年劳务费300多万元,近几年来带动全县26个移民村的产业发展。
近年来,吉水县紧紧围绕“稳得住、能致富”这一目标,立足本地产业实际,紧盯“产地生态、产品绿色、产业融合、产出高效”的发展定位,重点打造井冈蜜柚、高产油茶、有机蔬菜、稻渔共作等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出台移民产业扶持政策,充分整合财政专项资金,为富民产业发展注入政策合力;推进农业产业重点项目建设,盘活低效闲置的山地林地,从农田经济到庭院经济,从山上林下到乡村旅游,多措并举促进产业融合发展,让广大移民共享发展成果。
新村古村交相辉映
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一个个规划有序的移民村,在青山绿水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秀丽。100个移民村犹如镶嵌在青山绿水中的璀璨明珠,成为吉水大地上的新风景、新亮点,2.3万移民在新家园安居乐业。
走进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的吉水县八都镇移民新村住岐村,一幢幢整齐划一的三层楼房、整洁干净的村庄巷道、完善配套的服务设施、风清气正的民俗民风,俨然一幅色彩亮丽的山水田园画卷。“如今我们村大变样了,房子整齐美观了,生活设施完善了,比移民前好了不知道多少倍。”八都镇住岐村村民陈卫东聊到现在的生活兴奋不已。
新村如此漂亮,而对于移民留下的村子,吉水县针对不同的情况实施“一村一策”,“留住乡愁”在固洲移民非遗小镇得到了完美呈现。在醪桥镇固洲移民古村能看到移民工作和传统文化保护巧妙结合,吉水县将固洲移民古村打造成“乐享固洲”移民非遗小镇景区,引进业态54家,其中8家业态为移民创办,近百名移民在店里或农业基地务工,有效解决了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问题,现在村里的老人家经常说:“原来的穷窝窝,现在变成金窝窝了。”
文/许春花、鞠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