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巴金
吉水自隋朝大业年末(615年—617年)建县以来,治所一直设在当今上老街。此地段位于赣江与乌江汇合处的东侧,是“日望赣江千舟帆,夜观庐陵万盏灯”景象的最佳处。吉水民间留有许多上老街的传说故事。
为飞凫阁题诗
话说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七月,在湴塘村丁父忧的杨万里第三次收到吉水知县余童的来信,邀请他赴县城商谈兴学事宜。
余童,字端蒙,今乐平市人,绍兴十八年(1148年)中进士,历官吉水知县、信阳知州、蕲州知州、江西提举等。盛情难却,杨万里只好抽空来到县城上老街。
余知县在赣江堤岸旁的庾楼迎接杨万里,并将他引入县学。辞官丁忧前的杨万里担任临安府学教授,对兴学办学有着独特的见解,见父母官余知县如此崇文重教,内心也很欣慰,于是真心诚意地指导了一番。
晚饭前夕,余知县又带杨万里参观刚竣工的县门。
县门是指古时守城之闸板,一般是安装于内城,无事时则悬起,若有寇敌则放下。该县门位于上老街临南瓮城的坡高处,是以阁楼的形式建成,共两层,四面开窗,既可登高望远,又可品茶弄文,实乃吉水县城一大胜景。
晚饭地点即安排在县门一楼,因余知县与杨万里都是勤政爱民、尚文好学之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于是晚宴时均饮了点老冬酒。
这时,余知县拉着杨万里的手说:“廷秀贤弟,喝酒咋能没有诗文来助兴呢?此县门还没有取名字,你才高八斗,盛有诗名,应该为它取个名字,且要赋诗一首吧!”杨万里推辞一番后说:“父母官之请,自当承命。只是今天略感劳累,且饮了点酒,尚待明早来完成。”
那天夜晚,杨万里就寝于该县门二楼,只见窗外繁星点点,皓月倾斜于青原山、白鹭洲方向。
睡梦中,有位老者乘着一只仙凫从赣江水上飞奔而来,飘然来到杨万里面前,说:“上老街虽是风水宝地,但此堤是两江汇合之处,湍急的江水时刻冲刷着堤岸。更甚的是,上游墨潭有一只蛟龙,每待赣江洪水猛涨,总是兴机作乱,上老街时刻面临着堤毁人亡的危险。”杨万里忙问咋办。
老者答道:“为拯救生灵,保护河堤,我就让这只仙凫潜入堤底,以身奋力固堤吧!”说完,他将手里的拂尘轻轻一挥,这只仙凫随即潜入堤底。老者又说:“这只仙凫极有灵性,县民可在上老街多建书院,能佑此地文风鼎盛,人才辈出。”杨万里正要上前作揖表示感谢,这位老者却已飘然离去。
第二天早饭时,杨万里感于昨晚之梦,于是与余知县等人言及此事,并建议此阁楼取名“飞凫阁”,众人均表示同意。饭后,杨万里又提笔写道:
尘外尘中尽静喧,阁前阁后且山川。
秋生疏雨微云处,月仄青原白鹭边。
眼冷庾楼聊复此,人如叶令更差贤。
从公欲往其如懒,著句无佳莫浪传。
这首诗收录于家刻本《诚斋集·江湖集》卷3,诗题为《题吉水余端蒙明府县门飞凫阁》,明府即是知县的别称,端蒙是余童的字,表明杨万里是应余知县之邀,为县城内门飞凫阁题诗。诗中颈联和尾联均是作者自谦之语。
为文江胜景取名
时光转眼到了淳熙二年(1175年)仲春,正在家乡“待次”常州知州的杨万里特意送长子杨长孺赴吉水县城参加童生中的县试。
父子俩从三曲滩乘船过河,沿赣江东畔来到上老街,并选择赣江旁的四牌楼住宿。那时已是下午,两人登上四牌楼二楼,望着滚滚奔流的赣江水,均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杨长孺突然问道:“父亲大人,听说吉水县名与此景象有关,您能与我说说吗?”
杨万里见儿子态度诚恳,猜他尚不完全知晓吉水县名得来的缘故,于是答道:“寿仁呀,我也是听你爷爷生前所讲,吉水县名的由来,缘于东晋初庐陵郡守虞潭与风水学鼻祖郭璞等人命名。有一天,他们乘船从吉安沿赣江而下,来到赣江与乌江合流后所流经的青湖洲,只见二水缭绕于该洲之间,从河流上游俯视,沙洲与水流的外形似‘吉’字;从河流下游俯视,沙洲与水流的外形似‘文’字,于是得地名‘吉水’,别名‘文水’。隋代时,划出庐陵县水东的顺化、文昌、折桂、永丰和迁恩等11乡,始以‘吉水’之名设县。”杨长孺听后笑道:“原来如此,听得家父所言,我长知识了。”
春季的赣江自然是波涛滚滚,一浪高过一浪,其景其势,十分壮观。杨长孺又说:“父亲大人,您也算是吉水县知名人士,应该为此景取一个名字。”杨万里听后说:“寿仁呀,按理此景应该由名士来取。今天,我也为它取个名字,仅限于我们家人知晓就可。”
杨万里见夕阳下的青湖洲芳草茵茵,鹤鹭翔集,再眺望赣江,万道霞光洒满江面,给碧绿的青湖洲罩上一幅红色的帷幕,而白鹤迎着夕阳,晚霞和彩云穿梭于天际,共同交织出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令人叹为观止。杨万里很动情地说:“那就取名‘字水拖澜’吧!”
后来,杨万里成为“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创造了“诚斋体”,誉为南宋诗坛盟主、一代诗宗,他取名“字水拖澜”的典故自然就流传下来。明初时,此景还列入“吉水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