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蓝湖畔忆葱秀-5657威尼斯

青蓝湖畔忆葱秀
2023-03-10 09:55 来源:

周葱秀

周葱秀与李春兰摄于1964年2月

周葱秀的著作

周葱秀一家摄于1985年吉安师专

文/徐晓军

研究鲁迅的专家

笔者偶然听说吉水县阜田镇大吉坑村出过一位研究鲁迅的专家,担任过吉安师专(现井冈山大学)校长,叫周葱秀。

笔者询问在阜田中学教书的大吉坑村人周正春,没承想他在吉安师专读书时正好是周葱秀的学生。周葱秀去世以后,周正春和周葱秀的夫人一直还有联系。周葱秀夫人现居住在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笔者遂计划由周正春联络拜访,以期搜集更多有关周葱秀的材料,丰富阜田镇乡贤文化。恰巧,一直做赣江渔民口述史的习斌法也有做本地文化名人口述史的计划。我们三个人一拍即合,稍作筹划,于2月17日一大早从吉安出发,驱车赶往南昌。

出发前,习斌法做了功课,检索出周葱秀教授的论文、专著,以及部分学者、教授所写的关于他的文章,大致理出其生平简历。

周葱秀,1933年1月出生于吉水县阜田镇,1954年吉安师范毕业,因学业优秀被推荐报考大学,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58年分配至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60年随院校调整,至位于石家庄的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任教。1973年调回原籍,在井冈山地区教育学校任教。1982年任吉安高等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副主任,1984年任该校副校长,1986年任校长。1989年调江西师范大学任教,1997年退休。2017年10月,因病于南昌逝世。

周葱秀毕生致力于中国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发表论文110余篇,出版过《叶紫评传》《鲁迅研究论集》《中国近现代文化期刊史》等专著,参与编撰《中国现代文学大辞典》。曾经组织全省13所院校中文系教师编写了国内第一套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后来又与郭志刚、王富仁等专家合编现代文学教材供全国高校使用。曾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理事会理事、鲁迅研究会理事、江西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自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直至逝世。

当天上午10点,我们走进江西师范大学老校区,来到青蓝湖边的高知楼。这是一栋建于20世纪末的老楼,一间公寓的门已经打开。一位戴眼镜的老人站在门口,笑盈盈地招呼我们入室落座。

老人正是周葱秀的夫人李春兰,现年82岁,退休前系江西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李校长腿脚稍有不方便,但精神矍铄,思路清晰,谈吐简洁。

我们跟随李春兰老人的讲述和回忆,一下子回到了六十多年前。

棺材旁边的婚床

放寒假了,李春兰来到永新车站,准备乘车回莲花老家。

原定上午10点开出的汽车,到下午两点还没有动静。正等得着急,李春兰听到旁边一个声音说:“是实验小学吗?我找李春兰。”李春兰一脸错愕,向着声音传来的方向看去,一个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男子正在打电话,他身上的衣服很旧,两个袖口磨成了须边。男子也看到了李春兰,瞪大了眼睛,缓缓放下话筒,小声问道:“你……是李春兰老师?”

“嗯,你是周老师?”

“是。你怎么会在这里?”

“我等车回家呢,你来找我,怎么不先告诉我?”

“学校放假了,火车到分宜的时候,我突然想见你,就下了火车坐汽车来了。”

李春兰校长回忆起1962年冬天的这一幕,忍不住感慨:“人与人之间,真的有一种缘分。那天如果汽车按时发车,如果我不是刚好听到他打电话的声音,我和老周天晓得会不会走到一起。”

1959年,李春兰从吉安师范毕业,分配至永新县曲江乡牛田小学教书。1960年,李春兰被调到了永新县城的实验小学任教。在县城,李春兰遇到了永新中学的勒公丁老师。勒老师曾经在吉安师范教书,教过她,也教过周葱秀。老师牵线,两个年轻人开始书信交流。他们在书信中认识,发现彼此有很多相通之处。1962年寒假短短的几天相处,他们都认定,对方是自己最合适的伴侣。

1963年,李春兰被调到莲花县小学任教。1964年2月,周葱秀从石家庄赴莲花,和李春兰结婚。没有婚礼,没有亲朋好友聚餐,他们到民政局领了一张结婚证。小学的教师宿舍,就是他们的新房。

结婚后几天,李春兰跟随周葱秀来到吉水县阜田镇大吉坑村,见周葱秀的母亲。周葱秀是家中独子,12岁那年父亲去世,只剩下母子相依为命。住的地方,是村中池塘边的一间小房子。周葱秀和李春兰在大吉坑的婚床,就在这间房子的阁楼上。阁楼上,还放着一具棺材。当时,农村老人大都在50岁的时候就置办寿木。周葱秀结婚那年,母亲已经50多岁了。

李春兰说:“看见如今有些人耗费巨大的精力和财力筹办婚礼,我真想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做《棺材旁边的婚床》。”

周正春说:“我们村上有句老话叫‘团箕晒谷,教崽读书’,说的就是周葱秀校长的母亲。周葱秀幼时在村里读了几年私塾,少年时与母亲一起干农活,受尽艰辛。新中国成立后,周葱秀去吉水联合中学读书,每次临出门,母亲把一小袋米、一小瓶炒好的盐菜萝卜干装好给他带上,就是他一个星期的伙食。”

结婚之后,周葱秀和李春兰分居两地,每年寒暑假才能见面。他们的三个孩子分别于1965年、1966年、1972年出生,都是李春兰带在身边。直到1979年,李春兰调吉安,两个人才聚到了同一座城,分别在大学和小学任教。1984年,周葱秀将母亲从老家接到身边,一家三代终于住到了一起。

刚正无私的校长

1983年,50岁的周葱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高兴得像一个孩子。

是新中国的成立,让已经16岁的周葱秀,进了学校的门,两年后考上了师范。吉安师范三年,北京师大四年,免学费食宿费,还能领助学金,是新中国把他培养成了大学教授。周葱秀发自内心感激新中国,铭记党的恩情,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不渝的志愿。周葱秀一直对照党章严格要求自己,青年时代就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

入了党,又被安排担任副校长、校长,周葱秀对自己的要求更严了。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他以身作则,满腔热情办学。

任校长伊始,周葱秀即倡议吉安师专校领导班子订立关于加强自身建设的规定,称“七不准”,并请上级和全校师生员工监督执行,一时传为佳话。“七不准”被刊登在当时的吉安地委内部刊物,地委主要领导批示推广学习。其中有一条是校领导不准擅自安排人事,学校进人必须经过党委会讨论决定。吉安师专创办不久,正是大量引进师资的时候,这一条“不准”,是为了杜绝有人跑关系占掉编制,有真才实学的人倒进不来。周葱秀是校长,按照分工,人事权就在他手里,他提出这条原则,等于是把自己的权力关进笼子里。

李春兰姐姐的儿子,1987年江西师大毕业,想进入吉安师专。师大毕业,师专任教,当时于资格于政策都符合,周葱秀却不肯向校党委提出。他说:“我去提了,十有八九会通过。但同事们会怎么看?越是亲戚,我越要避嫌。”为此,李春兰和他搞起了冷战。

“周葱秀当副校长和校长期间,我们村先后有三个人就读于吉安师专。生活和学业上,周葱秀经常会关心过问,但毕业分配的时候,他没有为其中任何一个人向哪里打过一句招呼。”周正春说,“老家有人去学校找周葱秀,他很热情,就是有一点,坚决不接受人家带去的礼品。实在没办法,他也只收下一点花生、红薯之类的东西。我在吉安师专上学的时候,我爸爸到学校,带了几斤红薯送给周葱秀。放假的时候,他到教室把我叫过去,硬塞给我几斤面条,让我带回家。”

当时吉安师专师资力量薄弱,而不少优秀教师又提拔到了行政岗位。“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上课教学生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周葱秀身为校长,身先士卒,带头回到中文系上课。为了鼓励其他行政干部回到课堂,他主持制定了超工作量补贴规则。年底一算,周葱秀的补贴将近3000元,那个年代,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周葱秀一家六口,两个孩子在外地上大学,经济并不宽裕,可是他没有去领这笔钱。周葱秀劝慰妻子:“实行补贴,目的是充分调动全校优秀教学资源,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质量。同志们全力配合,积极响应,我这个校长就已经赚大了。规则是我提出的,如果我去领这笔钱,恐怕有同志会以为我是打自己的小算盘。”

周葱秀的学生刘向东在《我的良师益友》一文中写道:“他知识渊博,讲课准确、精炼、生动、无懈可击。”

周葱秀的讲稿,每年都重新写。他说时代在发展,研究成果日新月异,一套讲稿吃一辈子,哪能行得通?周葱秀讲稿不仅年年写,而且写得很细,资料丰富,往往稍加润饰,就是一篇推陈出新的论文。所以他的课总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很受学生欢迎。

周葱秀上课还有一个特点:每次课前,他都要刮胡子,擦皮鞋,整理头发和衣服,收拾得整整齐齐,一丝不苟。这个习惯,他保持了一辈子。

青蓝湖畔的春天

周葱秀任吉安师专校长两年后,选择了辞职。

习斌法检索到三封书信,一封是李何林1985年6月1日写给周葱秀的,另两封是唐弢分别于1986年1月28日和1988年9月28日写给周葱秀的。

李何林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学科和鲁迅研究的奠基者,曾任鲁迅博物馆馆长、鲁迅研究室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博士生导师。李何林20世纪50年代曾经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而周葱秀1954—1958年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这或许是周葱秀一生钟情于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的渊源。从信的内容看出,周葱秀担任吉安师专校长之前,计划写一本《怎样读鲁迅的杂文》,请李何林指点。但这本书后来没有完成,也没有出版。自己的学术愿景没有时间去实现,这可能是担任领导职务带给周葱秀最深的困扰。

唐弢的信,话题是计划来吉安师专讲学以及周葱秀的论文发表事宜。一边是筚路蓝缕的办学理想,一边是不可割舍的学术追求,两者不能兼得时,周葱秀选择了后者。

周葱秀一辞职,江西省几所高校都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选择了江西师范大学。离开吉安师专的时候,周葱秀把学校给领导配置的两张藤椅和办公桌上的玻璃板送还总务处。学校安排一辆小轿车和一辆货车帮忙搬家,车子返程,周葱秀让妻子付油费。司机推辞,周葱秀说:“搬家是我们自己的事,不能花公家的钱。”

调入江西师范大学,从一校之长到普通老师,从领导别人到被别人领导,周葱秀没有丝毫心理落差,反倒觉得前所未有的愉悦。辞去了校长一职,他可以全身心投入现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当中去。

周葱秀牵头成立江西省现代文学研究会。他担任会长期间,每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定期评选优秀论文,经常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北京高校的专家学者来赣讲学。这一系列活动,有效地提高了江西现代文学研究和教学的水平。

在江西师范大学,周葱秀年年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他的学术生涯,也迎来了春天。周葱秀的110多篇论文,超过三分之二在江师大任教以及退休期间发表。三部专著分别于1993年、1999年和2005年出版。在江师大1066vip威尼斯下载官网,我们了解到,在周葱秀的率领下,汪木兰、汪大钧、邹水旺、宗子寅等齐心协力,江师大文学院申报的中国现代文学硕士点于1998年获批。这是江西省第一个现当代文学硕士点。

周葱秀生活简单,不抽烟不喝酒。退休以后,他喜欢上跳舞。但是,他从来不在学校里跳,不在学生们面前跳,每天早晨去公园跳舞,风雨无阻,大年初一都不间断。

2015年,周葱秀患病,到上海动手术。拆线之后,能坐起来了,周葱秀用一本杂志做垫板,手头什么资料都没有,坐在病床上写下了9600多字的论文《试谈〈野草〉中的艺术世界的奇特》(发表于《鲁迅研究月刊》2016年第二期)。李春兰担心他身体吃不消,他说花了国家这么多钱来治病,不做点事,心里不安。周葱秀病倒了,交代李春兰不能告诉任何人,对亲戚朋友都不能说。江西师范大学的领导和同事,直到周葱秀去世以后,才知道他已经病了两年。

周葱秀的挚友刘善良先生在《葱秀与我》一文中写道:“(周葱秀)常说将来病危时,不要惊动扰乱亲朋友人,说大象是群居动物,死前离群远去,在一偏静处默默死去。”

笑口常开的男人

笔者突然想到,应该看一看周葱秀教授的照片。李春兰把我们领到旁边的小书房。书架上排满了书籍,多是现代文学和鲁迅研究方面的,周葱秀教授的三册专著也赫然在列。

相册大大小小有七八本,翻开一看,这是一个几乎在每一张相片里都咧开嘴笑得天真的男人。

笔者一时迷惑了。这,是我们正在回忆着、谈论着的周葱秀吗?那个历经磨难的农村少年、袖口磨成须边的青年教师、刚正无私的校长、一丝不苟的教授、研究鲁迅的专家,竟然是一个笑口常开,眼睛里始终流露出和善光芒的人。

李春兰指着一张拍摄于1985年的全家福,说道:“除了买课外书,三个孩子的生活和学习,老周几乎没什么时间参与,但三个孩子对他很敬重,也喜欢亲近。老周对自己要求严,做事情一板一眼,不谙世故,有时候甚至不近人情,但他什么时候见人,都是笑容满面,包括对学生、对我、对我们的孩子。”

从高知楼出来,漫步青蓝湖畔,我们聊起了江西师范大学的历史。这里曾经是中央南昌飞机制造厂,青蓝湖是当年日寇侵华的历史见证,因日军轰炸的弹坑而成湖。环绕着青蓝湖,原飞机制造厂的指挥塔楼、飞机修理厂、飞机跑道等遗迹犹存。

看着碧滢滢的湖水,笔者脑海里突然闪过一个词:溶解。

童年的磨难、师道的秉守、从政的压力、学术的追求,确实是生命中严肃的部分,甚至不无严酷。但是,安定的生活和温馨的家庭,会给予这坚硬部分一种持续的溶解。溶解中,磨难转为感恩,秉守拥有底气,压力予人持重,追求获得力量,脸上,自然就展开了笑容。

李春兰说:“周葱秀这一生很幸运。”

是的,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宁、繁荣发展的年代,可以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有一个温馨的家,是人一辈子最大的幸运。

责任编辑:刘臣

井冈山报社主办 井冈山报社5657威尼斯的版权所有 本网法律顾问:江西吉泰律师事务所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赣icp备19004936号-1

1066vip威尼斯下载 copyright ©2003-2019 by jgsdaily.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36120190006

关于1066vip威尼斯下载 联系5657威尼斯 广告服务
分享到: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