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欧阳和德
元朝由于是少数民族贵族掌权,一般被认为是个缺少儒家文化的时代,因而容易被庐陵文化学者忽略。但地方志上却花了不少笔墨记载了一个元朝贵族——马致远。
马致远,原名马哈玛尔,字合穆,先祖是西域贵族,迁至北京,然后官宦四方。少年时期,马致远随父亲到了杭州。元至正六年(1346年)因荫封,被授予庐陵县井冈(在今浬田乡)巡检司,相当于公安分局局长,主要负责缉捕盗贼。
马致远是个读书人,走到哪儿,书卷就带到哪儿,尤其爱好周敦颐、程颢、程颐的理学。他对待上级和下级,都一样的和蔼可亲。但只要涉及大是大非,他就正色凛然,不允许有丝毫的怠慢违反。遇到重大险情,他都会挺身而出,出生入死,在所不惜。平时在讲授诗书之余,也细心观察社会,体察民情。
壬辰年(1352年),马致远接到命令,讨伐周边盗贼。他指挥庐陵、安福等地的义勇军,转战临江、新余、永新、吉水、遂川、泰和等地,斩杀盗贼首领。战功传到吉安郡,监郡忠宪公雅斯拉鼎(又名亚速尔丁)称赞他的才能,提拔他为安福县判官,而后上报江西行省,授予他庐陵监县职务——达鲁花赤,兼乌东万户府事。五年之间,马致远战功卓著,得到百姓爱戴。
永福乡的安塘,本来是个小地方,无险可据。癸巳年(1353年),一伙来自永新县的盗贼越过敖城,抢劫了玉山村,放火烧毁了淡江村,距离安塘只有十多里,情势十分危急。马致远率军击退了这伙盗贼,让安塘百姓逃过一劫。
乙未年(1355年)十一月,一伙盗贼在安福煽动叛乱,烧杀抢掠,民众争相在雪中逃命。马致远以安塘为据点,连战大捷。次年正月,盗贼杀到敖城,所到之处,杀人放火,官军却面面相觑,人人自危。只见马致远星夜驰援,只带领步兵三十余人,杀入盗贼营中,生擒盗首。随后官军才四下合围,把盗贼赶走了。
由于马致远的英勇善战,让小小的安塘毫发无损。安塘父老乡亲决定集资建一座生祠,以感激马致远的救命之恩。
这座马万户生祠建在一个叫江浒的地方,也就是两条小江汇合的沙洲之上。
安福名人周霆震记载了马致远在安塘的战斗事迹,《吉安府志》收录了这篇文章。清代以后的《庐陵县志》都有马致远的记载。民国版《庐陵县志》中“马致远”的名字四次出现,分别在《大事志》《名宦》《祭祀》《职官》中,足见其影响。
吉安府、庐陵县关于马致远的记载,仅止于此。他的生卒年月、后来去了哪里、官宦何处?都语焉不详了。
这个担任过庐陵县达鲁花赤、被安塘人立马万户生祠的“马致远”,是否“千古词宗”“秋思之祖”的马致远?亦即是否那位撰写脍炙人口的《天净沙·秋思》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元曲著名作家马致远?
作为元曲作家的马致远,其身世一直是历史上的一个谜团。唯一可靠记载他身世的,是元代作家钟嗣成著的《录鬼簿》:“马致远,大都人,号东篱老。江浙省务提举。”并有明初贾仲明挽词赞曰:“万花丛里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四方海内皆谈羡。战文场,曲状元,姓名香贯满梨园。《汉宫秋》《青衫泪》《戚夫人》《孟浩然》,共庾、白、关老齐肩。”此外,马致远的套数《女冠子·枉了闲愁》中写道:“且念鲰生自年幼,写诗曾献上龙楼”,透露出他青年时期曾急切地追求功名,似乎曾向皇太子孛儿只斤·真金献诗,且似因为孛儿只斤·真金的关系而曾为小官。
笔者认为,担任庐陵县达鲁花赤的马致远,有可能就是那个“断肠人”。
理由如下:时代上符合,都是元代中晚期人;迁至大都,是今北京人;从小随父亲在江浙一带生活;担任过江南地区低级官职(如井冈巡检司),符合他的履历。最后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担任“达鲁花赤”者必须是蒙古族或者西域其他少数民族的贵族,而马致远祖上是从西域迁来大都的。至于两人究竟有多大的重合度,尚需史学界、曲艺界再加考证。诚如是,则又为庐陵增添了一抹文采。
马致远在戏曲界享有“曲状元”的盛誉。他痴迷道教,又有“马神仙”的称号。另据近人收集的《东篱乐府》,马致远著有小令115首,套数22套,是元代曲作家留下作品最多的人,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既有苏东坡的豪放,又有辛弃疾的旷达。杂剧《汉宫秋》讲的是王昭君的故事,《青衫泪》讲的是白居易和裴心奴的爱情故事。其实有名的还是他那首套数作品《夜行船》:“百岁光阴如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今日春来明朝谢,急罚盏夜阑灯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