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 杰
在浙江余姚,志愿者通过课堂讲解、长卷绘画等形式,引导孩子们树立绿色低碳理念;在广东深圳宝安区,生态游学、“邮包伴侣”等活动精彩纷呈,营造节能降碳浓厚氛围……不久前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期间,各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双碳”目标注入强大正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硬仗,也是对我们党治国理政能力的一场大考。要深刻认识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整体概念,必须坚持“全国一盘棋”,既需要企业建立“碳账本”,也需要动员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积极行动,汇聚起实现“双碳”目标的磅礴力量。
推动公众更好参与“双碳”工作,有必要对当前公众的碳认知和碳足迹进行描摹。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于2021年对全国不同地区1434名城乡居民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85.9%的受访者认为全球变暖问题对于人类的危害“非常大”或“比较大”,超九成受访者表示为了实现“双碳”目标,愿意采取多乘坐公共交通工具、节约用电用气用热用水、购买使用绿色低碳产品等行动,这表明公众对气候变化危害有较强烈感知,并对节能降碳表现出较高参与意愿。碳足迹是量化碳排放的有效工具,碳的耗用量越多,碳足迹就越大。碳足迹方面的调查显示,居民个人碳足迹与年龄、受教育程度、共同居住的人数等有一定关联。同时,居民消费也有着巨大的降碳潜力,还有待进一步挖掘。
激励公众更好参与“双碳”工作,需要加强政策引导。在上述调查中,公众表现出对参与“双碳”工作的极大热情,但也有一部分受访者表示对地方出台的节能降碳政策不熟悉、不了解。这就需要有关部门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因地制宜开展工作,让政策与群众生活贴得更近。比如在促进绿色产品供给和消费方面,可以运用财政、税收等手段,鼓励市场主体增加绿色低碳家居产品供给,引导消费者选购低碳建材、环保家具、节能家电等;在构建绿色交通体系方面,可以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进一步完善行人步道和自行车专用道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为公众低碳出行提供助力。
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最终要落实到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今,全社会的环保意识、节能意识越来越强,进一步减少个人碳足迹,也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与合理方法。把室内空调或暖气调到适当温度,更换使用节能灯,为水龙头和淋浴头安装控水配件,选购衣服时尽可能选择环保面料,更多选择公共交通,短途出行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低楼层居民多爬楼梯、少乘电梯……当这些行为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生活习惯,必将推动节能降碳取得更显著成效,为做好“双碳”工作夯实公众参与的基础。
实现“双碳”目标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大努力。面向未来,持续向社会公众普及气候变化知识,积极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突出包括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在内的生态文明教育,激发节能降碳的内生动力,我们就一定能让绿色低碳节俭之风吹进千家万户,为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