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安平对未来满怀憧憬
1987年在德国留学时的曾安平
2022年春节曾安平与父母兄嫂合影
■本报记者 胡惠敏
编者按
曾安平,吉安市吉州区曲濑镇腊塘村人,著名生物工程学家、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1986年底,曾安平告别父母兄弟和生他养他的故土,孑然一身,负笈前往德国求学。2021年底,曾安平满身荣誉归来,回到阔别35年的祖国,就职于浙江杭州的西湖大学,引起社会各界及众多媒体的关注。
从这样一位在吉安度过难忘的童年、少年与青葱求学时光的科学家身上,我们既看到了他热爱科学、刻苦钻研、追求一流学术的满腔抱负,更看到了他对祖国、对故土、对父母的一片赤子之心。
年少磨难 迎来春天
1963年,曾安平出生在素有“文章节义之邦”美誉的吉安,这里曾诞生了欧阳修、文天祥、胡铨、杨万里等历代先贤,滋养了他崇文尚学的基因。
童年的曾安平,跟随下放的父母回到了乡下老家——曲濑镇腊塘村。农村生活不免艰辛,曾安平吃过很多苦,他曾在烈日炎炎的酷夏,到一二十里外的山里砍柴,挑着柴赤脚走在滚烫的石板路上。作为三兄弟中的老二,父母给他分配了放牛的农活。和砍柴、挑粪、割禾之类的重活相比,这在年幼的曾安平眼里是一份稍显轻松的“美差”。
曾安平放牛的地方位于赣江支流的禾水之滨,有葱郁的草地,有清澈的河流,长长的防洪堤将庄稼与草地分开,堪称一块天然牧场。这是曾安平童年的世外桃源。每天放学后,他把牛往“牧场”里一赶,就躺在旁边的草地上看书。
在那个特殊年代,曾安平家中藏书基本被烧光。得益于母亲是小学语文教师,除了几本早被翻烂的小人书,家里还有汉语字典和词典。靠着“啃”这些字典、词典,曾安平认识了不少字,可以粗略读懂马列著作和《毛泽东选集》。在恩格斯所著的《反杜林论》中,他第一次知道世界上有个地方叫德国。对年少的曾安平而言,德国是那么遥不可及。
更多的时候,曾安平喜欢躺在那片草地上仰望天空,听着耳边的潺潺流水声,看着头顶飘过的悠悠白云,有许多的梦想。
“童年的磨难是难得的经历,读书做学问是我最享受的事情了。”“家乡河边的绿草地,是我心中最美的世外桃源。”“我在那里常常仰望天空,幼小的身体里播下了自由的种子。”
即使多年以后,曾安平远离家乡,功成名就,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仍念念不忘这段在禾水之滨放牛的美好时光。
禾水对岸,就是敦厚山上新建的吉安县立中学。这是一个曾安平向往,也改变了他命运的地方。他从那里走向省城,走向了世界。
曾安平母亲对记者说:“安平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别人家的父母都是操心自己的孩子不读书,而我常常担心他读太多书,废寝忘食,把身体熬坏了。”
曾安平在母亲任教的彭家坊小学就读,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他在曲濑中学读了三个学期后,转学到吉安县立中学。
当时,刚刚成立的吉安县立中学还在建设中。除了学习,学生们还要从事修操场、开荒种地等建校劳动。虽然年纪比同班同学小,但曾安平一如既往地出类拔萃。
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1978年,他参加了人生中的高考,也和这个饱经沧桑的国家一样,迎来了生机勃勃的“春天”。
15岁的曾安平,以吉安县立中学应届毕业生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江西工学院(南昌大学前身之一),学习无机化学工程专业。
20世纪80年代的大学校园,学习氛围浓厚,学生们求知若渴,思维活跃,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
少年书生,挥斥方遒。曾安平像一块干透的海绵,贪婪地吸收知识。
在以全优的成绩完成所有工科课程之余,他自学了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等理科教材。
儿时放牛“啃”字典、词典,就开始显现出了曾安平强大的学习能力。大学四年,除了英语,他还自学了日语。而正是这种学习能力和语言天赋,为他的人生第一次“变道”架起了桥梁。
潜心治学 荣誉等身
大学毕业后,曾安平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了北京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学习石油化学工程专业,并师从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开拓者林正仙先生。
1984年,21岁的曾安平提前硕士毕业。而此时,林正仙先生正在为我国石油化工的未来发展未雨绸缪,开始布局生物化工的研究。他建议自己的爱徒:“趁年轻,改学生物技术。”他希望曾安平将来用生物化工为“夕阳工业”的石油化工产业开辟新道路。
去哪里学?德国。
导师的建议,彻底颠覆了曾安平对未来的规划。他当时正着手准备托福考试,并已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化工热力学领域世界泰斗取得了联系。
突然改学一门自己完全陌生的专业,还要从零基础的德语开始。面对职业生涯的重大抉择和挑战,曾安平没有退缩,而是经过认真分析,认为林正仙先生的这一建议眼光独到,非常具有前瞻性。
“那会儿我21岁,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改行应该不算晚,而且我也把改行看成是一个新的机会。”曾安平后来说,“这次改行为我打开了一个完全陌生的新天地,虽然在取得博士学位的路上带来了一些磨难,但更多的是机遇,锤炼了我对涉足新学科的勇气和信心。”
从未接触过德语的曾安平,在同济大学留德预备部学了一年德语后,就顺利通过了德国大学入学语言资格考试。
1986年底,曾安平离开家人,远赴德国,进入布朗瑞克工业大学攻读生物化工博士学位。
初到德国,曾安平可以说是从“零”开始。那时候,他的生物学知识仅限于在曲濑乡下生活时获得的对植物和动物的一些感性认识,而对细胞和微生物没有太多了解。
曾安平再次展现出强大的抗压能力和学习能力,当然也付出了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努力。那时,他白天在离大学十来公里的实验室做实验,晚上学习理论知识或去学校补课,边学边用,急用先学。同时,还要准备在三个不同专业教授面前的资格承认口头考试。
靠着中国人血脉里的“不服输”,专注而纯粹的治学精神,以及不断超越自我,勇于探索,这位从吉安乡村、禾水之滨走出来的顶尖学者,实现了一个又一个从“无”到“有”——
1991年底,他在博士后工作仅一年之后,便成为德国国家生物技术研究中心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内地的永久研究员。
他是德国同仁中唯一在工业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技术两方面都完成了足够教授资格论文研究工作的学者。
辛苦的付出使得曾安平获得了弗莱堡工业大学、斯图加特大学和汉堡工业大学三所大学生物化工、动物细胞系统生物学和生物过程工程三个不同领域的正教授职位。迄今为止,他是德国大学中这些领域的唯一华人教授。
2020年,曾安平当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也是该院第一位华人教授正式院士。
公开资料显示,曾安平回国前,是德国汉堡工业大学终身教授、生物过程与生物系统工程研究所所长,生物技术领域的领军人物。他在国际高水平刊物上发表论文300多篇,专业编著5本,专利(含申请)20多项。同时,他获得过海内外多项荣誉,包括中国国家(海外)杰出青年基金、美国医药和生物工程学院会士、中国旅德化学化工学会和德国化学学会的最佳中国博士生导师奖、美国化工学会食品、医药及生物工程部2019年会奖等。
赤子归国 忠孝两全
虽然出国多年,荣誉等身,声名赫赫,但曾安平始终眷恋养育了自己的这片故土。
曾安平是吉安市侨联海外委员,多年来,他关注家乡变化,牵挂吉安建设,并为吉安及曲濑的发展牵线搭桥,提供各种有用的信息。他先后捐资数万元支持腊塘村的新农村建设。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还组织德国当地的华人华侨为祖国和家乡捐款。
“父母年事已高,今年均为86岁。我多年在外,少有机会尽孝心,报答双亲养育之恩。”谈及过往,曾安平与父母聚少离多,不能在身边侍奉照顾,不无遗憾。
为了能在余生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为了弥补多年未了的心愿,更为了携平生所学回来报效祖国,造福于国家与人类,2021年底,曾安平在自己58岁这年,又做了一次人生的重大抉择和“变道”——他接受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的邀请,放下在德国的职务和优厚待遇,全职归国。
加盟西湖大学之前,曾安平在德国的科研做得风生水起。2020年12月,由他发起并主持的一项全德重点研发计划——“电生物合成技术的生物电化学及工程基础”正式启动,相关科研经费预计超过1000万欧元。在德国生物化工、生物技术领域,这是第二个德国科学基金会重点专项,也是与碳中和密切相关的一个课题。
几乎没有人理解,曾安平为何放弃这一切全职回国?就像他35年前从中国去德国那样,又要重新开始。
“施一公校长的一句话打动我了。”曾安平说。
原来,就在项目启动后不久,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向曾安平发出了全职回国的邀请。
在那次关于事业抉择的关键谈话中,曾安平问施一公:“你对我有什么期待?”
施一公回答说:“我对你没有期待,只希望你能做自己最想做的事。”
而曾安平,刚好有两件“最想做的事”。
曾安平说,他这几年一直在琢磨二氧化碳捕捉和大规模生物制造的问题,也有一些合成生物学方面的想法。虽然他主持的德国科学基金会重点专项也与“碳中和”和合成生物学相关,但需要分心去组织协调,不能完全投入科研。他对在德国从事研究的慢节奏渐渐失去了耐心,而中国近些年的快速发展和科研领域的高效运行,令他兴奋不已。
尤其在中国对“碳中和”及合成生物学这一新兴学科高度重视的背景下,如果能把合成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工程应用很好结合起来,也许能在国内做一些真正实现源头创新、颠覆现有生物制造技术的工作。
除了科研,为祖国培养人才,也是他最想做的事。
在德国,曾安平先后培养指导了国内30多位博士、博士后和访问学者。他们中很多人在回国后成为了学科带头人和科研骨干。
2021年3月,曾安平组织了一个关于德国大学变迁及人才培养的学术会议。他感触颇深,也对国内教育有了更深的思考。
“中国的人才资源潜力很大,我这次回来,也是希望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营造一种有利于人才潜力充分发挥的学术氛围和环境。”对于未来,曾安平满怀憧憬。
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在回国的路上,在杭州隔离的酒店里,曾安平心里反复回荡着一句“从头越”。
2022年虎年春节,曾安平终于又回到了故乡——吉州区曲濑镇腊塘村,与父母和兄嫂共度佳节,其乐融融。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曾安平的妻女和弟弟一家还在国外,未能回来。在这张并不“全”的全家福上,曾安平耄耋之年的父母露出了幸福而自豪的笑容。
殷殷赤子心,浓浓桑梓情。这次回国,可谓是家国两全、忠孝两全。
曾安平说,希冀来年的春节,能拍一张真正的全家福,在腊塘村那个小而温馨的农家院落里,岁月静好,阖家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