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祖刚、本报记者刘娇 文/图
双抢结束,刘楠香也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
说起遂川县枚江镇张塘村的刘楠香,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之所以名气大,是因为她是遂川县罕见的女“庄稼汉”,种田的一把好手,开着拖拉机耕地娴熟自如,一个字“飒”!
毅然走上“包地”路
包地种粮前,刘楠香一直在外地打工,丈夫则在本县周边跑货运。为更好陪伴两个儿子成长,2015年,她辞职回乡,在离家不远的私人小厂找了份活干,但工资偏低,萌生了独自创业的想法。
2017年2月的一天,邻居门口围了几个人,正议论水田种莲子的事,刘楠香好奇凑上前去,颇有见地谈了谈看法。大伙一听,觉得还挺有道理,直言,真看不出楠香挺有经营头脑。
当时,邻居签的是3年租赁合同,地只用了1年,因感觉难以为继,希望找下家接盘,便多次上门商量。刘楠香想当“种田婆”来改变家庭状况。
哪知刚提出想法,公婆就一百个反对,一时间,刘楠香心乱如麻,吃不下睡不香,难不成农场主梦还没开始,就要结束了?
关键时刻,丈夫给了刘楠香莫大支持。丈夫多次回家商议分析,两个儿子也投赞成票,说会认真学习,照顾好自己。
最终,公婆拗不过,达成共识,刘楠香成功跨出包地种粮的第一步。她心想:一只羊是放,两只羊也是赶,多租地,才能规模化种植。于是一出手便是大手笔,租下了160余亩田。
要干成功啥都不容易
刘楠香的娘家在农村,当年,除了种地,还与人合办了窑厂。尚在读初中时,她就跟着父兄田里干农活,十五六岁时,就能熟练操作农用拖拉机。包地种粮后,她驾驶“铁牛”在农田里闪转腾挪,是村里男女老少津津乐道的话题。
可毕竟是头一次掌管这么多土地,刘楠香还是显露出诸多不适应,从下种育秧,到栽禾莳田,再到苗情管理,最后到收割售卖,样样都得从头学起。
一路走来,刘楠香尝遍了酸甜苦辣。她忘不了,双抢时,为了让农田“喝上”水、能插下晚稻,晚上独自去放水灌溉,毕竟是女人,撇开害怕不说,单是在田埂上步行,就累得不行,有时一靠上电动车就睡着了;她忘不了,禾苗出现病虫害时,尽管骄阳似火,也背着喷雾器,在田畴间行走;她忘不了,早稻割下后,因没有太多场所,她到处“借”地晾晒,可风云突变,瞬间而至的暴雨,将稻谷冲走,蒙受一定损失,真是欲哭无泪……
刘楠香也很幸运,身边人都给予精神、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丈夫不仅充当坚强后盾,总在她欲打“退堂鼓”时鼓劲,还及时回家干农活,把赚的钱交给刘楠香打理调配;两个儿子乖巧听话,很少让父母操心。
路虽难但会走下去
据刘楠香介绍,虽然工农业存在“剪刀差”,但如果走规模化、集约化、科技化道路,精打细算,还是有钱赚。
在村民眼里,刘楠香是个干农活的“狠角色”,能自己做就绝不请人,恨不得一分钱掰成两半花。
或许是勤快人更受老天眷顾,头年包地,刨去种子化肥、花钱请人等成本,刘楠香一算账,竟然有十一二万元的纯收入。头炮打响,当初一些怀疑眼光也消散不少,全家人的信心更足了。
虽然图省钱,但刘楠香并不排斥科技助力农业发展。她爱琢磨动脑筋,田块有高有低,形状也不规整,不适合大型机械,她的小型手扶拖拉机正好派上用场。喷施农药防虫时,刘楠香用上了3.5米长的喷雾杆,既降低了农药中毒风险,效果也大大提高,夫妻两天就能全部完成。
包地种粮进入第六个年头,刘楠香和县里种地大户都熟络起来,成了好朋友,信息、农机共享是常有的事。因为分工更细,她再也不用事无巨细地打理,收割用上了联合收割机,晾晒送到专门的烘干厂,干燥度提升了,杂质率降低了,粮食收购价也更有保障。
如今,眼见农业前景可期,村里一名姐妹谢小兰也拜刘楠香为师,包地种粮,准备在农业现代化道路上同心协力,结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