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仁根
经陆路出吉安城,北去约六十里,有一片小盆地,良田万顷,阡陌交通,大小村庄几十座,良田沃野之间,有水桐江,蜿蜒东流。此地开朗平旷,再往北去是新余市,往东是吉水、峡江二县,往西则是安福县。小盆地往东北方向三四里有高地,扎杨姓官溪大屋村,乃我家乡。
我曾尝试从家谱和地方志中、从与村中长者的攀谈中,去找寻家族旧有的荣光。然而,志书中的资料非常有限,也无长者说得清楚村中历史,结果自是失望。
父亲相告,1970年,村里通电了,大队安排他和一位长者去吉水湴塘请客。彼时通电是一件大事,要摆酒席庆贺,故而,大队邀请附近同宗同源的几个杨姓村干部来赴宴。父亲当时不知他去的湴塘村出了什么人物,有什么荣耀,只是认为彼此有亲戚往来。
三十岁以后,我才知道吉水湴塘是杨万里家乡。自那时起,便开始不断寻找自己与大诗人之间的联系:如重新温习中小学所背的杨万里诗,如偶尔带着亲人去湴塘探访,或者,在清明时节去祭扫圣贤之墓。
无法确定,杨万里是否去过我的村庄?但我知道,他在我家乡周边多个地方留下了诗作。杨万里夫人罗氏是熂下村人,距离我家只有六七里。读《丰山小憩》,仿佛见到一位家乡老者,从偏远的山村走亲戚归来,坐在丰山路边大树下休息。丰山距我家不到十里。我甚至推想一条诗人走过的路线:从吉水湴塘到安福问学,陆路要经过我家官溪;从吉水湴塘去湖南为官,陆路也要经过我家官溪。这有诗作《午过乌东》为证。乌东,在官溪西北方向三十里左右。
我执拗地认为,自己或许与杨万里之间有着某种联系。为了印证这种想法,我开始认真阅读其诗集。
杨万里之诗,犹有日记之功。在诗中,我们看到一个乐观豁达、积极进取、虚心勤奋和正心诚意的人。他在《过五里径》中写道:“野水奔流不小停,知渠何事太忙生。也无一个人催促,自爱争先落涧声。”他不从众,不攀附,他在《晚寒炽炭》中写道:“老子生平不附炎,雪间炉炭晚间添。”他二十八岁中进士,四十多岁除知奉新县,其进阶之路开始之时,同年好友已经位极人臣或开始退隐。他在《兰溪女儿浦晓寒》中写道:“人生何必早得意,芍药荣时牡丹悴。”他为官一方却始终保持布衣本色,“不谒长安众富儿,不随举子脱麻衣。”他不喜欢应酬,“人间俗杀是公筵”。他高格入尘而无俗尘之味,“只是苔花兼藓叶,也无半点俗尘生。”所以他总有一丝孤寂,“莫怨孤舟无定处,此身自是一孤舟。”他在广东潮汕一带平乱涉险,力剿顽贼,“风力掀天浪打头,只须一笑不须愁。”他无时无刻不挂念自己家乡,“意中为许无佳况,梦里分明到故乡。”
而我尤为喜欢的,是他记录日常的诗作,真实朴素又不失闲情逸调,如“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如“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他病中诗、途中诗、闲中诗、月下诗,无处不诗;他赏花、会友、饮酒、饯别、悯农、怕热皆可为诗,他的诗说百姓之话,描绘百姓的生活,他关注微小生命,对蜘蛛、蟋蟀、新蝉、蚂蚁、蜻蜓、蝴蝶、蚊蝇诸类小生物,不吝诗之。立春时节,梅花初放,寒雪依然,诗而再诗;郡圃家圃,东园南溪,荷塘桥畔,家乡的一山一水,居所的一草一木,他随手即诗,四时“拈花”,皆有美韵和新感。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四时之诗,古人吟咏甚多。陶渊明曰:“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晖,冬岭秀孤松。”苏轼人生曲折,感叹“湖上四时看不足,惟有人生飘若浮。”张栻认为,天下万物皆生于理,于是乎曰“人来人去空千古,花落花开任四时。”杨万里,则敏感于物候之变化,聆听草木虫鸟之欢声,如六月之西湖与别家不同,其开创的诚斋体诗,亦是“映日荷花别样红”。
一年四季,雨过月出、病中渴酒、泊舟观渡、暮行田间,杨万里写诗不辍。他跋山涉水,舟车劳顿,毕其一生,除去散佚,诗作尚留存现世四千二百多首。今以四时之名,择其中三百二十五首以小楷抄录,权当圆一个梦。至于与杨万里之间的联系,我不确定有,也不确定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