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木
“白白餈筒美,青青米果新。”这两句出自陆游的《初夏》,也是我能找到为数不多写米果的诗。百度上对米果的解释,也就十二个字:“以米为主要原料制作的点心。”而作为一名遂川人,却经常不拿米果当点心,而是当作主食,吃了后,还经常发出“我恰米果都恰饱了”的感叹。这样的感叹,有一种对庸常日子中流露出来的满足感和幸福感,还有就是对米果最深挚的热爱了。
也正因为这样,在遂川人的日常中,米果的身影随处可见。从农贸市场一排连着一排的米果摊,再到桥头上、马路牙子边上,一个炉子,几条小板凳组成的现煎现卖的米果小摊子,还有骑着电动三轮车,放着“麻仔米果,又香又好恰的麻仔米果”的喇叭,流动卖米果的人,以及早点店里摆着各种米果。
米果,就这么每天都堂而皇之出现在遂川人的日常生活里。从过年时吃的年糕,元宵节时节的元宵,春社敬神的米果,到春天第一声雷雨过后,采摘回来新鲜的艾叶,制作的艾叶米果。再到一年四季,红白好事,大小节日中的各种米果。还有一时心血来潮,想要吃的闲时做的各种米果,以及某天的晚饭不够,临时用米粉在锅边烫出来“舌头”米果。这些米果,形成了遂川人的生活。
我现在还记得小时候,去外婆舅舅家拜年,会唱“拜年、拜年,拜到灶前,我不要你的黄年米果,我要你的压岁钱”的儿歌。我外婆家就住遂川洪门,洪门的黄年米果,在全县都很有名。黄年米果,又叫黄元米果。
那些年,洪门舅舅家还会种这种黏性很足的大米,叫做“大禾米”。这种大米是制作黄年米果最好的原材料。现在的人做黄年米果,很难找到大禾米,转而用糯米和粳米,这让黄年米果少了这种大米特有的粘糯感。
有了大禾米之后,还得有一种能越烧越香的木柴灰。这种木柴,源自于山间的一种野树,这种野树有人叫它“仙桃树”,也有人叫它“黄年柴”。具体叫什么,我也没有弄懂。只知道,做这种米果,需要这样的柴灰做引子。有了这样的柴灰过滤出来的水,泡出来的大禾米,做出的黄元米果才能变得金黄。老话讲:“好米果不粘灰,一箩米果一箩灰。”柴灰是黄年米果的精华所在,它不但让黄年米果有了人们所喜欢的金黄色,还有了一种特有的木香味。
过年前的米果摊子上,除了有黄年米果,还有笼藏米果,和一种一条一条搭在一起,像搭积木一样搭出来的“条仔”米果,它也同黄年米果一样,可蒸可煮,可煎可炸。但有外地人看见这种米果,不爱这样的吃法,而是切成一片一片,同西芹、春笋、腊肉、香菇、掐好的豆芽杆炒在一起。这一炒,在条仔米果特有的味道之中,又增加了笋和香菇的味道,吃在嘴里,除了特有的一种脆滑爽溜的感觉之外,还有豆芽杆的清脆,西芹的鲜香,再加上米果本身有的软糯嚼劲,让人越吃越想吃,越吃越放不下筷子。一大盘这样的炒米果,可以作主食,也可以当下酒菜。
“九月二十八,窗溪伢子不要搭。清早冇米煮,晌午杀只鸭。”是遂川窗溪人热情好客的最好写照。每当到了一年中的农历九月二十八,窗溪这块土地上的人们,就以“米果”之名,召唤四面八方的客人到家里来共餐,一起抡起木槌,打出一种叫做“麻糍”的米果。麻糍米果,除了饭桌上吃之外,还给所有来客准备一份,让客人带回家里同家人一起分享麻糍米果的美味以及窗溪人的热情。
遂川人也经常一时起意,想吃米果了,就招亲唤友,大家坐在一起和粉,刨瓜,摘韭菜,做米果。此时的米果只是一个引子,一个由头,要的是聚在一起,把酒言欢,相叙衷肠。
一些地方,也因为米果,而让人记在心里,就如一提起于田,就会想到有点粘牙,又全是芝麻的麻仔米果;一提到高坪,就想到吃在嘴里,特别绵软的笼藏米果。
到什么日子,吃什么米果,遂川人全都心中有数。
木梓下山,油槽开榨,圆滚滚的芋包米果就来了。请客办酒,除了一桌子的菜,还有最拿手,也最让人期待的米果端上来。这下,有了米果,酒都能多喝两杯,话也能多说几箩。从米果的做法,到锅里的茶油,再到东家长西家短,三只蛤蟆五只眼,前五百年,后五百年的事都能扯出来,说个够。
所以说,米果,是遂川人的日子,也是遂川人生活中的增味品,催化剂。当他们感觉痛了、乏了、苦了、累了,就会想到用米果来犒劳自己,让自己一下子又有了继续往前走的信心和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