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吴兴明
发糕,是永丰乡间流行的米果系列之一,由于发糕是由层层叠叠的薄米糕蒸叠而成,也有人叫它为千层糕。
做发糕主要分为三道工序。
准备阶段:把刚打下来的早稻砻去谷壳,打成白米。用清水清洗去大米中的杂质,并在清水中浸泡4—5个小时,使大米充分发胀。
磨米浆阶段:将浸透的大米和着少许清水,用石磨慢慢磨成米浆。在米浆下锅前,掺入事先调好的红糖水和适量的白碱。
蒸划糕阶段:把蒸笼和蒸布放入锅内,加入清水以后,把炉火烧得旺旺的。待锅里的水烧开了,趁热加入第一勺子米浆,迅速把米浆在蒸笼里摇均匀,盖上锅盖,待其蒸熟。
第一层米浆是蒸发糕的关键所在。当米浆遇到高温,很快就会在蒸笼里凝固,不会流失。
从第二层开始,下料就简单多了。熟一层以后,加入一层米浆,并将之摇匀,直至把所有米浆全部加完。在添加米浆的时候,尽量使每一层米糕保持相同的厚度。至于发糕以多少层成形,没有规定,主要得看米浆多少而定。
米糕出笼了,散发着新米的清香,飘满整个厨房、厅堂。
这个时候,把蒸笼翻过来,揭开蒸布,用刀具把整块米糕一条条划开,再在条状的基础上切斜刀,使之成为扑克的方片形状。
划好的发糕,由于红糖和白碱的加入,呈金黄色,层层叠叠,清香扑鼻。吃上一口,软而不糯,使人食欲大增。
说到发糕的得名,这里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北宋真宗年间,宋仁宗的生母李宸妃因受西宫刘皇后陷害,被贬至岭南。宋仁宗登基后,将李宸妃召回后宫厚养。李宸妃回京,途经永丰境内,吃着当地的一种名点,打听起制作工序。当李宸妃知道这种糕点出笼以后,是用刀具一块块划开的,便对随从说,用刀具划出来的糕点,应该叫划糕。于是,这种糕点便得名“划糕”。
由于时间的不断推移,再加上“划”字与“发”字谐音,若干年以后,人们便把“划糕”叫作了“发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