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贺湘君
秋日的乡野,有着画家笔墨难以描摹的自然风景,天然拙朴,灵趣生动。麻雀鸟在电线杆上或栖息,或上下翻飞。山岗上飘浮着慵懒的白云,缓坡上黄牛在慢悠悠吃草。所有的一切朴实有序,散发着土地和太阳的温暖气息。
郊区石灰厂的高墙下,一丛菊芋开得蓬勃旺盛。菊芋,黄色小盘花,形如菊,又名洋姜,本地人叫它天麻。这种多年宿根性草本植物,隶属于菊科家族,菊科向日葵属植物,可观赏,可食用,可药用,浑身是宝。长在地下的茎块最受欢迎,可炒菜煮粥,腌制咸菜,晒干装罐。刚从土里挖出来的茎块水分多,切成薄片炒肉,烩入干辣椒或青椒,口感脆嫩。菊芋茎块耐储存,茎块干带甜,韧性耐嚼。旧时在老家,曾见母亲将秋收后的菊芋洗净晒干,装入陶罐,待冬日风雪封户,不方便去集市买菜时,便从罐里取出几块菊芋干,切成薄片炒腊肉,其味无穷。
中国的乡村缺乏西方那种刻意经营的田园味道,大多以粗犷简朴的自然美存在。玫瑰,绣球花等稍有品味的花少见,乱蓬蓬各类杂草,狗尾巴,菊芋花丛以及蒲公英等植物随处可见。秋天的野外或民居庭院里,菊芋是一道别样风景。婆婆家所在的村庄路口,一簇簇菊芋花开得无比生动。
婆婆的院子里也种着大丛菊芋。婆婆总是开朗地笑道:“天麻还要种么?自己年年长就是。”但凡种过菊芋的土地,无须管理,今年刨除无数茎块,来年又会钻出一大丛,长势蓬勃,锄头一勾,哗啦啦牵扯出无数地下茎块。菊芋对土壤要求不严,耐贫瘠,废墟、房子外边、路旁,随处可见。生长期间,不会得害虫病,无须施肥、打药、除草、管理。一旦形成连片,没有谁可以破坏它的繁殖发展,有着无穷的生机和自由生长的本领。旧时乡野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会给菊芋留一隅空间,借以度过“五月三荒”艰难日子。
黄色是中华民族历来推崇的最高贵的颜色。菊芋不像其他菊族重条垂丝颜色丰富姿态优美,色泽却是最纯粹的明黄。每一枝就有10到20朵明黄色舌状花和橙黄色的盘状花心,一簇一簇丛生,舒展的花朵团结齐心向着太阳,盈盈笑脸,明丽而奔放。
三十年前的某个冬日,第一次随夫踏进婆婆家的小院,惊艳于后院墙根下那一簇簇金黄色蓬勃的菊芋花。解放前夕,先生的祖父自河南许昌跟随南下大军做民工千里跋涉至南方小村。解放后,百姓可以安居乐业了,据说,祖父河南老家七兄弟都死于颠沛流离的战乱。老人家没有选择北上归故里,而是在三月坪这个村庄娶妻生子。异乡人,为了能在本地站稳脚跟,主动将姓氏许改为村庄的周姓。老人家生了三个儿子,大儿子后来去了台湾,娶了台湾女子做媳妇。另外两个留在本地。20世纪80年代初,公公婆婆从祖屋搬出来,另建了一栋新屋,小院墙根下遍植菊芋,年复一年花开花落,果实累累。那时日子艰苦,公公婆婆咬紧牙关供养孩子们读书。四个儿子相继考上大学,唯一的姐姐没有考上高中。老父亲一咬牙,坚持让她从初一重读。怎么可以让女孩留在家里务农,流血流汗砸锅卖铁也要让女儿上大学。功夫不负有心人,姐姐后来读了商学院,毕业后在小城财政局上班。五个孩子读书时相继住校,一瓶菊芋干炒辣椒,是一周的下饭菜。五个孩子省吃俭用,发奋图强。
二、三十年过去了,五姐弟各自成家立业,有的已经开始相继退休。几年前,兄弟们推倒老屋重建了一栋别墅小楼,一家一套宽敞舒适的三居室,解决了每年从外地回来陪父母过春节、拖儿携女住处拥挤的困难。小楼后院墙根下依旧遍植菊芋。
每年秋收时,我会帮着婆婆刨土挖天麻,晒干,收筐,封坛。青椒炒天麻,味道好极了。婆婆知道我喜欢吃这道菜,常常拿起锄头走向墙根那丛天麻,随意往土里刨几下,一堆根茎缠绕的天麻便扯出来。风风雨雨二十多年,婆媳情意深厚。每次走进小院,我都会甜甜地叫一声爸爸妈妈。公公住院了,我会守在病床前悉心照顾。我外出没回来,婆婆会主动帮我洗被单衣服等。每一次回家,后备箱里塞满老人家亲手种的菜。如今儿女们都事业有成,儿孙满堂、年近九十岁的两个老人,坚持种一园子的菜,守着开不败的菊芋,勤劳耕种。
菊芋的花语:积极向上,坚强勇敢,多像公公婆婆这样勤劳一辈子的父母,含辛茹苦抚养儿女。团团簇簇的菊芋花呀,在恶劣的环境里,生命顽强,努力生长成最美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