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亮文
在连续经历3个月的干旱与晴热后,校园里的桂花终于有动静了,芬芳馥郁,十分热烈,整个校园都被惊动了。花开虽有些晚,但好歹让大家放心了。秋海棠也在大家焦急的等待里憋不住了,赶在一个雨过天晴日,着急忙慌地完成一年里的大事,可惜的是,错过了良辰吉时,开得终究有些潦草。当冬日第一波肃杀的空气突然而至,就一路刹不住地风中零落,甚至,我还来不及去看,她就黯淡收场了。
往年的秋海棠,总是开得很准时、很热闹。紫红色的花,带着一点白,似胭脂点点。每次开花都轰轰烈烈,引得鸟雀去了又来。花开有序,赏花有趣。那一阵子的朋友圈里,同事们晒的全是秋海棠的美照,大家喜气洋洋的,好像是一个什么重大的节日,颇有“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
一直以来,海棠与玉兰、牡丹、桂花相配植,形成“玉棠富贵”的意境,很受达官贵人的追捧,在中国人的认知里,好像也只配栽在皇家园林之中。海棠迎风而立,楚楚有致,明艳动人。苏东坡曾为之倾倒,留下一名句“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陆游就更是她的铁粉了:“为爱名花抵死狂,只愁风日损红芳。”诗人甚至说他已写好青词,祈求上天借得时光,来保护这艳丽的海棠花。这些朝醉暮吟的背后,有着对海棠的一片深情。
不过,张爱玲在《红楼梦未完》一文中,开篇却甩出一句:“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刺多,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无尾。”言简意丰,让人玩味不止。不少网友借此高谈阔论,表达自己的解读。这句话其实还有另一个版本:鲥鱼多刺,金橘带酸,海棠无香,莼菜性冷,曾巩不能诗。
虽说海棠有着“一枝气可压千林”的美誉,但是张爱玲却陈述了一个事实:海棠有色却无香。美则美矣,总是有些不足。人们常说,荔枝无好华,牡丹无美实。花事也是人事,即便是开挂的人生,缺憾也是难免的。
鲥鱼我没有吃过,听说早已列入了濒危动物系列,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捕之食之自然是违法的,估计少有人能说出一二。至于莼菜,我倒是很熟悉,以前村里的池塘里经常看得到。它们是一种水草,柔弱无骨,属睡莲科,圆圆的叶子,像一面面绿色的镜子铺在水面上,时常有一些长腿的水蜘蛛在上面惬意地跳来跳去。夏日时分,莼菜纷纷举起黄色的花,小朵小朵的,色艳气清,有一种乡村淳朴宁静的美。中国人的食单上,莼菜古已有之。“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盛赞的原本是鲈鱼,顺带还赞美了一下莼菜。西湖莼菜是杭州的十大名菜之一,莼菜因味道清香,营养丰富而被人赏识。相传清乾隆皇帝下江南,每至杭州必以莼菜调羹进餐。这还不够,为彰显皇恩浩荡,乾隆还命人快递至皇宫,让他的众妃子们尝尝时鲜。
只是,事物往往有它的两面性,《本草汇言》中记载:“莼菜凉胃……不宜多食久食,恐发冷气,困脾胃,亦能损人。”就是说,莼菜性寒,多食伤脾胃,有损身体。记忆里,我们村里人从来不把莼菜当作正儿八经的菜,是不屑于上餐桌的,一般是剁碎了给猪吃。若干年前去杭州时,感觉有些新奇,在餐馆里点过一碟莼菜,口感圆融、滑嫩,不过,若古人说的珍馐美馔,就感觉有些夸大了。
再说说曾巩,“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采自然不是盖的。秦观却是这样评价曾巩的:“曾子固文章绝妙古今,而有韵者辄不工。”意思是,您老曾文章是写得好,但诗词不怎么样啊。惹得李清照也来补一刀:“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文人相轻的风气,自古而然。
曾巩不会作诗?大概率是个伪命题,虽然老曾脍炙人口的诗不多,现存的诗却不少。当然,曾巩的文章已经名满天下了,会不会作诗又有什么关系呢。秦观崇拜老师苏轼,却看不上曾巩,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像苏轼一样文章诗词样样出彩的全能型,古往今来少之又少。
吴冠中和汪曾祺都是有遗憾的,一个没能当成大作家,一个没能成为大画家。丹青妙手的吴冠中对文学是有情结的,曾直言不讳:一百个齐白石也抵不过一个鲁迅。而汪曾祺60岁学作画画,名志养心,饶有兴致,但是,他作画的成就相较于文章还是逊色很多。
据说,古代四大美女中,貂蝉颈有疤痕,玉环腋有狐臭。于美人而言,多少有些遗憾吧。有网友曾仿张爱玲体戏谑道:吾亦得三恨事焉,一恨韩红超胖,二恨凯莉·米洛太矮,三恨莎拉波娃无波,真是诙谐有趣。
天下之美,有不得两兼者多矣!而人生之憾,有时也是人生之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