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群星闪耀—人才辈出的庐陵文坛(6)

六、煌煌文献

历代封建王朝都很重视史志典籍的编纂,目的是为了显示其功德,显示“太平盛世”的气象。有时为了炫耀“文治”,以示对文化的重视。开明的君主,也注意文献的教化功能,“以史为鉴”。不管如何,编修史志的人必须是博学之士,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声望和良好的道德。庐陵的文人,以自己的才智和心血,为我国史志典籍文献的编纂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欧阳修是政治家、文学家,也是著名史学家。我国的浩瀚巨著24史,他独占两部。其中的《新五代史》74卷是他一人编著而成,这在古今史学家中是极为罕见的;《新唐书》75卷由欧阳修主编,并负责本纪、志、表等撰写和全书的统稿,宋仁宗下诏表彰其“创立统纪,裁成大体。”明清两代,中国古典文化进人总结阶段,朝廷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编纂史书和类书,是我国历史上文献编纂的黄金时期,庐陵人为此付出了艰辛的汗水。明代官修的大量史书,虽多为歌功颂德,但也保存了许多有价值的史料。泰和杨士奇任内阁首辅,他领修了《太祖实录》,参与者有永丰的曾綮、泰和的梁潜、安福的李时勉、吉水的王艮等一批庐陵籍人士。李时勉参加了《成祖实录》的纂修,他还和安福的刘球参与纂修《宣宗实录》,安福的彭教参与《英宗实录》修纂。明代前几任皇帝及其朝政的史料编写,都有庐陵人参与其中。清代康雍年间纂修《明史》,庐陵的彭殿元时为翰林院编修,参与其事。私人著述最有名的是清代的永新人龙文彬,他写了《明会要》80卷,堪称巨制。该书摘辑《明史》等20余种史籍,参酌《两汉会要》、《唐会要》等体例,以类编纂,分帝系、礼、乐、学校、职官、选举、民政、方域、外藩等15个门类,498个字目,旁征博引,记明代典章制度掌故,并有史论,在当时很有名气。还有一个叫龙体刚的永新人,著有《半窗史略》42卷,文史兼备,广稽博核,原委井然,开乾嘉考据的先河。明清两代重视地方志的纂修,由地方官府组织编印。而明代官至兵部尚书的泰和冠朝人郭子章,却个人编纂了《豫章书》,共122卷,以史体写成,分大记20卷、志22卷、列传68卷等,实际上成为江西全省的总志。为此他花费了不少
心血,深受世人尊敬。

解缙与《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是世界上最早的、也是最大的百科全书,比著名的《大英百科全书》早三百多年。全书正文22877卷,凡例与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字数3.7亿左右。这部巨型类书,为保存中国古代文献,积累人类文化科学知识和文明成果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称作“江南才子”的吉水人解缙,以渊博的学识和非凡的组织能力,主持编修了这部巨著。

早在朱元璋当皇帝时,任中书庶吉士的解缙就向皇上建议编一部较大的类书以兴文化。朱元璋很赞成,可无暇关注,无法实施。成祖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心里总不踏实。为了保住帝位,他决心做几件笼络旧臣、吸引文人的大事,出些“政绩”,稳定政局。解缙很受成祖器重,被提拔为侍读,人文渊阁参与机务。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兼右春坊大学士、奉议大夫,成为内阁首辅,是皇帝的近臣。成祖曾对大臣们说,天下不可一日无我,我则不可一日无解缙。解缙再次提起编类书的事,靠武力夺皇位的成祖自然愿意,以显示“文治”。于是命解缙全权负责,还特别强调,尽量把规模搞大些,内容要全面,“毋厌浩繁”。有了皇帝的支持,解缙便大显身手尽展才华。他立即组建机构,拟定计划、体例,物色编辑人员——经费不要操多少心,搞个预算就行。解缙制定了凡例21条,选调编写人员147人,经一年多的努力,在永乐二年(1404年)12月编成,取名为《文献大成》。成祖却不太满意,认为太简略了,显示不出“大明气派”。第二年增派太子少师姚广孝、礼部尚书郑赐为监修官,协同解缙工作。朝廷征召了2100多人参加编辑,总部就设在文渊阁。这项浩大的工程由解缙任总指挥,他重拟计划,制定详细的纲目、凡例,组织实施。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为大典的编纂操劳。全书采取“用韵以统字,用字以系事”的编辑方法,字按韵排列,每个单字以下分类汇辑和这个字有关的天文、地理、人事、名物、文艺等各项记载。字下所引的各项材料,完全依据原书整段、整篇甚至整部抄人。辑人的图书有七八千种,包罗万象,上自先秦,下至明初,统会古今,内容极为丰富。作为总纂的解缙,要决定体例的规范、材料的取舍、辑人的方法等大事。没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眼光和深广的学识,是难以领导这么多全国的一流文人,难以驾驭那么浩繁的史料的。解缙不愧为是“才子”,很好地履行了职责。经三年的奋斗,于永乐五年(1407年)11月完稿。成祖帝阅后很满意,并亲撰《序言》,正式定名为《永乐大典》。朝廷又向全国征召了一大批书法精良的文人抄写,花了一年时间才抄完,为大典的正本。成祖的《序》称之:“包括宇宙之大,统会古今之异同,巨细精粗,粲然明备”,“上自古初,迄于当世,旁搜博采,著为奥典。”如此评价,是恰如其分的。自始至终主持这项工程的解缙的英名,连同《永乐大典》永载世界文明史册。

编写西域史籍的外交家陈诚

出生于吉水县阜田高坑上陈家村的陈诚(1365一1458年),中进士后在明朝廷吏部任外交官。明初,刚平定的北方撒马畏兀儿(甘肃和新疆接壤一带)发生内战,明朝廷在那里设置的安定、阿端两卫被废。陈诚受朱元璋之命率使团持节前往,安抚各番,重新设置管理机构。满朝大臣誉陈诚此举“忠义慷慨,从古稀有”(邹缉《送陈员外使西域序并诗》)。不久,安南(今越南)又肆意曲解史志地界议定书,悍然出兵侵占广西地界。两国使臣多次协商不决。朱元璋命刚从北方出使返朝的陈诚率团去处理安南事件。陈诚坚持维护朝廷尊严和睦邻友好的原则,与安南进行了数月之久的论战,终于妥善解决了边界争端。他向朝廷上报了《与安南辨明丘温地界书》七件,成为后来研究中越关系的重要文献。

西北的哈烈和撒马儿罕距嘉峪关万里,是西域诸国中的大国。西域的其他小国都派使臣向明朝廷朝贡,惟独哈烈国不从,拒绝称臣。朱元璋派兵、派使去威慑,均在途中被哈烈的邻邦撒马儿罕扣留。朱棣登基后,又派专使携国书、文绮、彩印赠哈烈国主,仍不称臣。过了几年朱棣再派人去联络,终于感动了哈烈酋长,同意派人随明朝的使臣进京朝贡,沿途的小国家也都派使臣一同前来。永乐十一年(1410年),西域诸国的使团浩浩荡荡抵达北京,轰动了京城。朱棣大喜,命文武全才的陈诚率大型的外交使团去各国回访,重新签订明朝与西域各国的睦邻友好条约和通商互市的协定。陈诚一行于永乐十一年8月出发,穿河西走廊,出嘉峪关,自玉门入西域,经今俄国中亚直至今阿富汗西部,访问了沿途17个小国家,终站到哈烈,行程三万里,历时三年。西域各国为了表示对明王朝的忠诚,派使臣朝贡,同时派庞大的经贸代表团来中国通商互市,其中哈烈、撒马儿罕等国的使团多达三百人。明王朝又派陈诚等携玺书、瓷器、茶叶、丝绸等回报,以示安抚和亲善。在后来的许多年中,陈诚又三次出使西域。从公元1396年到1424年的近30年时间里,陈诚多次往返西域诸国,受尽千辛万苦,不辱使命。

陈诚不仅是位名垂史册的外交家,还贡献了珍贵的文献资料。他在长期的出使活动中,悉心考察,勤于笔耕,将西域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宗教,以及民俗、建筑、饮食、衣饰、语言,乃至城廓、山川、气候、物产等一一记载,汇集成《西域行程记》、《西域番国志》两书,并著《狮子赋》,呈交给朝廷。这是稀有的文献,为明王朝提供了西域的重要情况,是后人研究中西交通和中亚各国历史的主要史料。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罗洪先创编全国分省地图册

吉水籍状元罗洪先(1504—1564年),是明代著名的理学家,又是一位出色的地理学家。元代的朱思本编制了张全国地图,称《舆地图》,比较详细,但是缺点不少。一是太大了,长宽七尺,不便携带移动;二是山川、道路、行政区划用字标记,太繁杂,难以查找;三是远近比例不很精确,方位也不太清楚。罗洪先入朝当了十余年的文臣,上书言事得罪了皇帝,罢职回乡,攻阳明理学,很有影响。50岁以后绝意仕途,权相严嵩“以同乡故”举荐为官,罗洪先力辞不就。他对地理天文很热爱,至今民间仍有不少罗洪先看风水灵验的神奇传说。多年游历山川和来往京师,罗洪先觉得很有编制详细地图的必要。他认为各地郡县间的联络、山川地势,没有较精确的地图为据,很不利于交往。他翻遍了天下的图籍,虽然记载得详细但疏密不准,还有不少错处。他寻访了三年,才见到了朱思本的地图。于是在此基础上,增加内容,扩大篇幅,进行改进,发现疑点,实地考察核实。花了十多年功夫,终于编成了有史以来第一部分省地图集《广舆图》。

罗洪先的《广舆图》有多方面的创新。一是首次按明代的疆域政区以省为单位分列。1066vip威尼斯下载首页为总图,后为17个省区,装订成册,便于刊印、流传使用。二是首创了24种新式的图例,用图案符号、标志,当作实例的代表形式,看图者对山川、湖泊、道路和府、州、县、卫各等级的行政区位所在以及距离的远近一目了然,易懂易查。这是了不起的创造。如无图例,一张地图无法标记那么多的实物、实景。三是每幅图的背面附有图叙表解,补充说明这个省区的沿革、形胜、各级行政区范围大小,还有田赋数字。这也是新的创举。在编印过程中,罗洪先使用了当时先进的技术,省区方位、大小精确度很高,与如今的实例地图大致吻合。在交通不发达、信息不畅的古代社会要达到这样的水平,没有广博的知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勤勉务实的作风,是不可能实现的。

曾安止编写《禾谱》

北宋的曾安止(1048—1098年)是泰和县澄江文溪村人,中进士后当过彭泽县令。他不太热衷于仕途,却对农业感兴趣,认为“农者,政之所先”。朝廷本打算提拔他任江州司马,他却辞职回乡。当时的经济中心已移到江南,庐陵一带经济较繁荣,尤其是粮食生产发展快。他深入田间地头、农户家中,对繁多的水稻品种名称、来源、性状、种收时间以及耕作方法等,一一详细地调查研究,分析对比。他还发现了一种野禾子米,质量很好,就到种植这种品种的稻田去观察。经几年的除杂选优,终于培育出了耐寒、耐肥、不易倒伏、穗大粒多的新稻种。这种稻米质自如玉,体长晶莹,很好吃。以后人们继续改良,培育成称为三粒有一寸长的“三粒寸”——可惜失传,否则如今可成为市场上的畅销品种。

曾安止经多年的积累,将收集的资料分类整理,筛选择用,编写成《禾谱》5卷。该书详细记载了北宋时期泰和及庐陵一带50多种水稻的品名、特征、耕作技术及管理方法——如今吉安的水稻产量高但可能没那么多品种,可见当时农业的发达。那时,曾安止就考证出了当时的“占禾”,是从海南岛的占城国引进的。《禾谱》的序言云:“漕台岁贡百万斛,调之吉者十常六七。”可能是指江西征缴的官粮吉州占了一大半,说明吉州粮食的丰富,为安止写《禾谱》创造了条件。专家们认为,这是继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之后的又一部古代农业科技文献。元代大农学家王祯在写名著《农书》时,就参考了《禾谱》。《四库全书总目》和现代学者编的《中国农书目录》,都提到《禾谱》。

遗憾的是,科技文献在封建王朝当作“杂流”不太重视。曾安止写完此书时目已失明,也没经费印出。一百多年后,由他的侄孙耒阳县令曾之谨续写《农器谱》。几百年过去,《禾谱》原稿已失散,只在曾氏族谱中保存部分内容。苏东坡贬官南迁路过泰和,曾安止把《禾谱》送给这位文豪看。苏轼大加称赞,还赠了一首《秧马歌》附于书后。曾氏后裔把《秧马歌》刻于石碑上流传至今。附诗尚存,正本书却不见,令人扼腕。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