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远流长—庐陵文化的历史背景

(作者:李梦星)

开 篇 语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基本含义是指人们的存在方式。而作为与政治经济相对的文化有其本性和特征,那就是文化属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包含思想、道德、观念、教育、文化、艺术、宗教、习俗、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等。各民族、各区域的文化,有着各自的特征。在这永不停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长河里,万里长江第二大支流的赣江中游两畔,崛起了一股强劲的文化之流,涌入大江,激起了层层晶莹的浪花,分外引人注目,这就是悠久而丰厚的庐陵文化。

这块丘陵起伏、山川纵横的红土地,长宽200多公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处于江西中南部的腹地,似乎和江南其他的丘陵地带没有多大的区别,一样的四季分明,一样的山青水秀、林茂草盛。可是,在我国文明发展的进程中,这块土地上曾闪烁着熠熠光辉,耀映河山。尤其是宋、明两代,更是群星耀眼,令世人赞叹。这里涌现了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区域特色。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庐陵文化不仅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增色添彩,还在一定时期内,代表了民族先进文化的主流,甚至左右文化的前进方向。在江西,则是赣鄱文化的重要支柱。在仅两万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产生出一支有如此分量的文化,这在全国是不多见的。于是,便有了“金庐陵”的称谓,有了“江南望郡”、“文章节义之邦”的赞誉,有了“庐陵风物照江天”的颂词。虽然清朝中叶以后,庐陵文化趋于衰微,雄风不再。但是,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消失,在后人心中延续,代代相传,也珍藏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典之中。其中的精华,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营养;它的兴旺与衰落,也能给后世以启迪。拨开历史的迷雾,去观赏、品评、分析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谁都会被其博大精深所感动。

第一章   源远流长

——庐陵文化的历史背景

一、先民遗踪

在赣江中游这块气候适宜、林木葱郁的土地上,何时出现人类的活动?是什么样的人最早踏上这块土地,我们目前还无法确定。许多年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江西一带在上古时是荒蛮之地,是野兽鱼虫的世界。可是,近几十年来的考古资料证实,距今五万年前,江西境内就有早期的原始人群生存繁衍。乐平、安义等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原始人遗址,其中有许多磨制的石器,可以用来打击猎物。而距今八、九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人类在赣江流域的活动已较多了,至今已发现了近百处文化遗址,主要分布在赣江中下游一带,最著名的是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了大量的打制石器渔猎工具,还有21处烧土堆和两个灰坑,是母系社会,人们已过着一种相对稳定的生活。新石器晚期,江西原始农业已有一定的规模,人们会种植稻谷以维生,由氏族社会进入奴隶制社会,在社会发展水平上接近中原先进地区。据现有的资料可知,从万年仙人洞居住了人类以来,江西就有了新石器时代的人文,从赣北往赣南,从赣东往赣西,人类逐步繁衍开来。处于江西腹地的庐陵一带,人类活动也是溯赣江而上逐步发展的,与江西的人文变化同步。在庐陵东部永丰县尹家坪发现了距今四千余年的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种类丰富,造型生动,仅器脚就多达20多种,陶器上有交错绳纹、漩涡纹、压印纹、连弧六角形纹等,具有江西新石器晚期开始出现的印纹陶的突出特征。该遗址还出土了稻谷、稻杆等作物。1989年在吉安河东庄塘村东侧的案山发现的遗址中,出土了石斧、石刀、石历等新石器时代制作的石器和印纹陶瓷。在庐陵永新、遂川等边界山区,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可见,庐陵先民们的经济生产比较活跃,能用石斧砍伐,用石铲种作物,用石刀收割,还会烧制各种陶器贮存物品。原始先民们不仅满足于石、陶器的实用价值,在制作这些物品时,还注重艺术造型,富有想象力,产品外型美观,装饰花纹精美。

公元前17世纪至公元前256年,是我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也是奴隶制兴盛走向崩溃的时期。据考证,此阶段生活在江西地区的土著居民属庞大的“越族”体系,可惜没有什么文献记载,只留下很少的神话传说。如果说江西石器时代的原始文化成就还不很突出的话,那么江西的青铜文明,则令人惊叹。直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才发现的樟树吴城遗址和新干大洋州遗址,向世人宣告,一向被视作愚昧落后的赣江中游流域,存在着与中原地带同等的国家政权和发达的农业。在庐陵北部新干县中陵水库发现的一座西周土坑墓,出土五件大型列鼎,除大小不同外,造型和纹饰基本相同,皆宽折沿,双竖耳,颈部饰有一周由单线云雷组成的变体兽面纹。这是中原地区奴隶主贵族“列鼎而食”的列鼎,竟出现在赣中,可见当地也有如此的贵族。1989年发现的新干大洋洲商墓,更是震惊了世界,令海内外考古学界瞩目。该墓葬出土了商代中晚期大量的文物,有青铜器480余件,陶器300余件,玉器100余件,另有属于3个不同个体的牙齿24颗。青铜器有礼器、乐器、兵器、农具和手工工具及生活用具等,其中的青铜大钅戊,粗壮厚实,誉为“中华钅戊王”。小型的器具铸造精致,花纹细密。尤为世人关注的是有青铜农具53件,有犁、耠、耒、铲、斧等,其中的青铜犁和镰,在我国尚属首次发现。墓葬中放置如此多的青铜、陶、玉器,说明墓主生前拥有大量的财富,应是雄踞江南一方的当地贵族,或是商王朝派驻江南的重臣。这些出土文物的规模与数量,可与中原殷商王陵相比。并据考证,这些青铜器大多是江西本地铸造的,说明当地已有了采矿、冶炼、制作相互配套的产业,跟上了中原地区的步伐。从这些出土的文物中还可发现,同中原一样,商周时期赣中地区的雕塑水平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已有了平面的浮雕或浅刻、立体雕、塑像等。还有双人面神器、绿松石蝉玉器等雕塑件。一只鸟骑双尾虎青铜器更令人叫绝。一只灵巧的小鸟站在硕壮憨厚的老虎背上,形态逼真生动。飞禽和走兽,灵动与威猛巧妙地结合,充分显示了庐陵先民高超的制作技艺和丰富的想象力。此件特级文物,迄今为止出土的青铜器中绝无仅有。这说明,三千多年前,庐陵的先民就已经创造出了富有特色的文化。

春秋战国时期,庐陵地区的农业有了较大的发展,农业耕作方式脱离了“刀耕火种”的原始粗放方式,生产水平有了提高,粮食有了剩余。1975年在赣江西岸发现的新干县界埠乡坑里袁家村南战国粮仓遗址,是农业繁荣的明证。经过发掘,发现了四座战国粮仓遗址,每座面积达600平方米左右,平面呈长方形,长61.5米,宽11米,仓内地面有4条平行的纵沟,宽深约半米,各纵沟之间有为防止谷物腐烂而设置的排水小横沟。仓内有大量的炭化米粒,堆积厚度为0.3米—1.2米不等。经鉴定,这些米都是粳米,保藏年代大约是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在粮仓遗址附近,还发现了古城遗址,与粮仓同一时代,有古城墙、民居、墓葬等,是一个完整的居民村落。可见庐陵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与中原地区大致相同。

从原始部落到阶级社会,庐陵的先民们艰难地一步步从荒蛮走向文明,点点滴滴积累着文化,创造着生活。可惜没有可信的文字记载,只能从有限的出土文物中遥想他们生活的一斑,推想当时的社会形态。可是这些先民们创造的文化,积淀在庐陵人的灵魂深处,成为改造自然、追求美好生活的动力。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