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远流长—庐陵文化的历史背景(5)

五、赣中名城

1991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吉安为“历史文化名城”,的确名符其实。从秦初开通大庾岭山道,赣江成为沟通北方与岭南的“孔道”后,赣江的中游自然会出现交通线上的“中转站”。从北往南溯流而上,过了峡江急流,水势开始较平缓了。到了螺山一带,地势格外开阔,河面也较宽畅,人们把赣江的这一段称作“螺川”。再往上行,便有浅滩,河面收缩。到了“十八滩”就更为惊险了。赣江西岸螺山以上地势稍高的地方,便成了南来北往的人最理想的落处点。往上游去的,需要补充给养,蓄精养锐,好闯险途。顺水而下的,刚历艰险,需平静一会,再浩荡前行。尤其是装载量重的船只,再向上难以航行,需把货御下一部分装小船上运。从上往下运的货物,如粮食、木材,到宽阔的江面需“集装”出发。于是,这里便成了人们的停泊处,成了物资的聚散处。于是,便有了交易,有了客栈,有了定居的人,有了市场。

赣江中游岸边有多处这样的集镇。可是,地理环境没有这里优越。东汉末年,庐陵升格为郡后,治所设在今泰和县城以北三里的地方,几十年后的西晋太康元年(280年),庐陵郡治迁往今吉水县东北二十里的石阳县地。这两个地方都濒临赣江,交通倒也便利,但易遭水患,江面停泊船只不很方便。而这里却不同。赣江受上游的山势挤压,弯成了弓状,弓顶的岸边,地势稍高,不怕水灾,弓弯处有白鹭洲抵挡,水较深却又平缓,便于停泊船只。从军事的角度来看,上有神岗山,下有螺子山。这两山虽不高,只海拔一百多米,可在水边突兀而起,雄踞江头,显得峻峭;背靠真君山,稍后有天华山、瑞华山;江对岸远处有青原山等山峰拱卫,属易守难攻之地。上、下游来的敌人,在此处设卡,便难过关。在经商者眼中也是个理想之处。这里处于上至赣州下至入鄱阳湖的中间地段,便于物资集散。赣江东岸的水道富水、泷江,西岸的禾水、泸水,是赣江的重要支流。东至兴国,西至莲花、永新、安福的物资下运,都在神岗山的上方入赣江,结聚后再航行。这些优势,在天下很不平静,群雄争霸的三国两晋时期,是十分重要的。东晋任庐陵郡太守的孔伦,很有眼光,在咸康八年(342年),便下决心把庐陵郡的治所,从石阳县城搬迁到属高昌县地盘的白鹭洲旁的高岸处,筑城造宇,大兴土木。现孔家湾的地名就是那时留传下来的。

过了60年,这里是南朝梁家的天下。把高昌县并入石阳县,但郡治所未变。过了88年的隋朝开皇十年(590年),改庐陵郡为吉州,把石阳县改为庐陵县。州官便在今赵公塘一带建了个新的州城。又过了82年的唐永淳元年(682年),地方官们认为赵公塘那里离赣江偏了一些,不太满意。为了显示李唐天下的气势,就把旧城废了,在现在的北门一带新建了州城,并把庐陵县治所也从石阳故地迁入(另有隋开皇十年迁入说,但证据不足)。原址只留下甘泉门地名和残存的青石街。新州城建有城墙,里面主要是官府、学宫。唐末、宋、元数百年屡有改建、扩建,但城内一直是行政管理和教育机构。工商业则向西南方向延伸,赣江边和后河两岸形成了商业区。到了明初,吉安府的都督朱政对城池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和扩建,“城围九里,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二尺,城上置戍舍”(清同治《庐陵县志》),设有五门:兴贤、永丰、迎恩、广丰(小东门)、嘉禾。门各有楼,楼有戍舍。后又加高了城墙,增筑了敌台,成为江南很有气势的雄城。所处大致位置包括现在的市政府至吉安宾馆一带。惜乎民国时二三十年代拆毁殆尽,只留下许多有纪念意义的地名在人们口中流传。

从东晋咸康年间开始,这里一直是庐陵郡、吉州、吉安路、府的治所,是赣中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1600多年的风云变幻中,遭受过灾难,有过萧条,更多的时间是繁荣发展。吉安城,是庐陵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古代文化的荟萃之地。

最先侵染人们心灵的是宗教。在孔伦将庐陵郡迁来的100多年前,也就是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年),佛、道教徒就捷足先登,到赣江中游西岸传经布道了。天华山下,僧侣携西域宝镜驻扎,筑了座“宝安寺”,名声大振,后得朝廷恩典易名为崇恩寺。公元239年,白鹭洲的上游几里处,耸起了一座砖塔,据说是便于系住放木排的缆绳,又说是镇水灾或起航标的作用,还传说是东吴大将鲁肃监造的。后来人们称为古南塔,俗称马缆塔。塔旁,建了座南塔寺。过了十几年,古南塔下游几里处山坡上,又兴建了东山禅寺(今市采茶剧团处),后改称祥符寺。这第一批建起的寺庙,距佛教传入江西境内的东汉中晚期,不过几十年工夫,距今有1700多年了。在以后的朝代里,陆续在赣江边建成了普渡寺、西塔古寺、与白鹭洲隔江相望的金牛寺,在州城旁建了铁佛寺、地藏庵。往西方向,有晋代建的元妙观、设置五岳行宫的五岳观。最有名气的,是赣江东边于唐开元二年(714年)建的禅宗圣地青原山净居寺。这些寺观,随着朝廷的兴衰和君主的好恶而或兴盛或摧毁,到民国时,有的荡然无踪,有的剩下残壁破宇,有的香火仅存。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吉州古城的平民和官宦儒士,只得在寺观里求得精神的寄托和心灵的慰藉。香烟缭绕,暮鼓晨钟,古老的城堡,被几分神秘而又显现出安祥、文明的气氛笼罩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也常在吉州城逗留,去庙观燃上一炷香,以表心迹。北宋大文豪苏轼,流放到海南数年被朝廷召回,沿赣江北归。他在吉州城中住了几天,到古南塔旁的南塔寺游览。正是清明时节,他为寺院的胜景所陶醉,写了《寒食与器之游南塔寺寂照堂》一诗:“城南钟鼓斗清新,端为投荒洗瘴尘。总是镜空堂上客,谁为寂照境中人。红英扫地风惊晓,绿叶成阴雨洗春。记取明年作寒食,杏花曾与此翁邻。”诗人被贬谪岭南荒远之地,来到庐陵,南塔寺清新如意之景拂去了心中的不快。他希望明年清明百花盛开之时,不要忘记有个老头子和这里的杏花作过伴。诗中饱含对庐陵胜景的怀恋和热爱。青原山禅宗七祖圣地,更是凡到吉州城的名儒显宦必去之处。

教育的兴盛,提高了吉州古城的文化品位,扩大了知名度。自唐代中叶著名忠烈大臣颜真卿贬为吉州司马广辟学舍、大兴斯文以来,庐陵文风逐步兴盛,宋明两代奇峰突起。吉州城内,英才汇聚,书香四溢。为适应科举的需要,宋代开始吉州的教育属“两条腿”走路。一是官办的学宫,古称孔庙或文庙,是纪念场所和书院合一的机构,供士子们习礼求经;二是民办,就是民间出资办的书院、会馆、私塾等。有的书院办得较好,官府也会资助,为半官半民办性质。学宫、书院都是传授儒学经典之处,但书院的教学方式比较灵活,可以请“客座教授”讲学,可以探讨问题,学术空气活跃。宋代绍定四年(1231年)开始,一个叫曾宏甫的乡绅在天华山下办了所凤山书院,集邑中俊秀于其中,把自家的田划出一部分资助。宋淳祐元年(1241年),任吉州知州的江万里创建白鹭洲书院,经费来源一为官绅捐款,二为购置田地和房产出租的租金。在“庐陵硕儒”欧阳守道的管理下,白鹭洲书院很快成为江西一流、全国有名的“高等学府”。历任“山长”的,均为很有声望和才学的大儒名师。在书院讲过学的,多为当时有名的学者。以后600多年间,白鹭洲书院几度搬迁、屡毁屡建,但一直是庐陵人心中的教育圣殿。其中的名胜云章阁、风月楼、古吉台、文山亭也一直是来吉安的客人游览瞻仰之处。许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优美的诗文。白鹭洲书院的风景与变迁,还是书院的最后一位山长、江西最后一个状元永丰人刘绎写得好:“鹭飞振振兮,不与波上下,地活泼泼兮,无分水东西。”“陵回经几迁,此地仍然为砥柱;江河同万古,斯文有幸见回澜。”在明、清,吉安有两所会馆在全国有一定的影响。一是城西(现高峰坡一带)的西原会馆,在唐代吉州司户杜审言所建诗社之处改建。明隆庆年间,由当时的名儒王时槐、陈嘉谟创办,主要是交流学问,畅谈思想。每年九月为大会,三、六、十二月为小会,各地的学者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进行学术探讨,内容不外乎理学之类。二是明代的正德年间,庐陵知县王阳明同子弟们在青原山讲“良知之学”。王阳明离任后,他的得意门生安福人邹守益等组织了“青原会”。春秋两季,吉安邻近五郡的士大夫们汇聚一堂,还吸引了江南甚至北方的王门学子,一同探讨“阳明心学”,在全国有较大的影响。讲学、参学的人多了,就置了学田,清初由名士施闰章恢复会讲,修建青原会馆。清代,吉安府城先后兴建了石阳书院、阳明书院等10余所。吉州城书院、会馆的兴盛,为培育庐陵学子的创造精神和成就伟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官府对施行教化的重要阵地学宫的建设是很重视的。吉州城内的州(府)学和县学学宫建筑气势恢宏,可与官府衙门相媲美,而且环境还显得更清幽典雅。宋庆历四年(1044年),知州李宽将原在州城西北的夫子庙迁于城西南,改建为州学学宫(建国后在旧址上建地区行署机关)。历代对学宫进行了改建扩建,配套设施日趋完善,主体建筑红墙黄瓦,飞檐翘角,雕栏画栋,巍峨宏伟,庄重清雅。庐陵县学学宫同时建于州城的东北方向(现市一中运动场西侧),清代曾搬迁于仁寿山(现采茶剧院一带),后又迁回原地。州、县学宫里,都有大成殿、明伦堂、崇圣殿、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文昌宫(进士堂)等建筑,走进去,给人一种肃穆而幽雅的感觉。

吉州城一个令人注目的现象就是不管是学宫书院,还是游览纪念场所,都注意以庐陵先贤的事迹来教育感化后人,使人们能见贤思齐,像先贤那样做人治学。学宫书馆里的乡贤祠、名宦祠、进士堂、科第题名碑之类就是起这样的作用。如庐陵历史上著名的“五忠一节”欧阳修、胡铨、杨邦、周必大、文天祥杨万里等庐陵知名人士,便是供奉纪念的对象。对庐陵籍的杰出人物,都会建祠堂纪念。如“六一”(欧阳修)祠、胡忠简(胡铨)祠、周益国公(周必大)祠、文山文天祥 祠等。最典型的是建在螺子山的文丞相忠义祠。该祠于明代弘治十五年(1503年)始建,后不断扩建,有正气坊、仁至义尽坊等,立忠义主百座,祭祀文天祥及其忠烈部属,旁设怀忠书院,后毁于战火。1935年,螺山文丞相忠义祠重建落成时,不少人撰对联纪颂。有几副很有气势。“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取义成仁热血一腔洒柴市;地维赖以立,天柱赖以尊,报功崇德新祠再造壮螺山。”“是民族英雄,为夷人仇敌,取义成仁肝胆异常如铁石;喷一腔热血,振万古纪纲,惊天动地精神不死镇螺山。”忠厚仗义的庐陵人,对历代到庐陵任职者之中爱民的州官、县官,立祠以表感谢与纪念。如颜真卿、江万里、王阳明等都建有祠堂祭祀。这些文化设施,起着引导人们向善、走正道的作用,也增加了吉州城崇尚气节和儒雅之风的文化氛围。

处于粮丰林茂的吉泰盆地中心位置的吉州城,成为物资集散的枢纽、商业贸易的中心、手工业、工业的基地,唐代就是全国32个中心城市之一。发达的水上交通运输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官粮漕运是朝廷的大事。宋代吉州每年漕运粮五、六十万石,需在城边汇集。宋天禧年(1021年),全国造船2916艘,吉州造525艘,占六分之一。城东南江边设了朝廷定点的大型造船厂,称得上是当时的“重工业基地”。船场由官府派监官督造,还分派200名士卒与工匠一同造船。每只船的装载量为500石,每石120斤,约30吨,即使现在来看,这样的船也是庞然大物,而且平均每天几乎要造出两艘,可见规模的宏大。大型窑场吉州窑的陶瓷,禾水、泸水河大量竹木及其加工品以及各县油料、麻、豆等农产品,都在城边几个码头结聚散发。沿江大街旅店、茶馆林立,后街商铺接连,繁华而热闹。庐陵县籍的南宋著名学者、词人刘辰翁在《习溪桥记事》一文中,对沿江一带作了描述:“歌钟列妓,长街灯火,饮者争席,定场设贾,呵道而后能过,往往可厌……”虽然是写街道的拥挤,但可反衬其热闹。

这座赣中重镇,自然受到皇室的关注,先后有十余位皇子被封为庐陵王或吉州王。比较有影响的是唐朝的中宗李显。嗣圣元年(684年),他的母亲武则天把他的皇帝废掉了,给他封了个庐陵王,过了21年才复位当了5年皇帝。李显天天提心吊胆怕被母后干掉,据说来庐陵看了一下就回北方,躲在房州,不敢到庐陵王府来“上班”。在他之前的南朝时,刘宋王朝的武帝把他的第二个儿子刘义真,在永初元年(420年)封为庐陵王,食邑三千户,4年后被害。齐朝高帝的三子、梁朝武帝的五子、陈朝武帝的八子都曾封为庐陵王。唐朝除封李显外,懿宗的儿子李保、南唐皇子李从谦、李景遂被封为吉王。明代嘉靖年间也有皇子被封为吉安王。这些被封的皇子,有的没有来享受“王”的待遇,有的却据说在庐陵郡城建了王府,很有气派。但建在何处什么样子似无史载,有待考证。只是清代以后,吉安不再是封王之地,王府也渐渐荡然无存了。

吉安这座古城,千百年来被以文天祥为代表的浩然正气激荡,被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文风所熏染,诞生了一批批忠烈之士,走出了一代代文坛骁将。飘荡过朱熹、周敦颐、程颢、程颐等儒学大师传经的声音,散发过王勃、张藉、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文学巨匠泼洒的墨香,铭刻了颜真卿、王阳明等贤臣的政绩。一砖一瓦,都浸染着古朴和文明。这里,也曾挥舞过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的刀剑,曾响起元末红巾军的呐喊,曾擂起明末张献忠起义军的战鼓,飘扬过刘同升举起的反清复明大旗,曾燃烧过太平天国雄师点起的战火,是一座不甘忍受屈辱的城,一座敢于反抗、追求光明的城。 

1600多年过去了,吉安城历经劫难,不少的文物古迹被毁。但是螺山的松涛,白鹭洲的蝉鸣,钟鼓楼的风声,铁佛寺的香火,小桥畔的倒映,甘雨亭旁的浆声,古南塔上的汉砖,大榕树中的鸟语,神岗山下的波涛,在喧闹的现代都市中,会勾起你一份幽幽思古之情,送给你一缕慰藉,带给你吉祥和安宁。

(作者:李梦星)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