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园厚土—庐陵民俗风情摘要
第十章 家园厚土 ——庐陵民俗风情择要 (作者:李梦星) 民俗是人类各集团的共同生活里具有普遍性的重要社会现象,是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主要载体。每个人一生下来就在民俗圈里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生活习惯、道德、思想、观念,以至心理结构、思维方式无不打上民俗的烙印,代代传承,在一定的范围内共同遵守。甚至政治风暴和战争的烈火都无法消除,根深蒂固地存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之中。当然,民俗文化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交往增多,有的淘汰了,有的发展变化着。17世纪我国杰出的科学家、江西人宋应星在《野议·风俗议》中说:“风俗,人心之所为也。人心一趋,可以造成风俗;然风俗改变,亦可以移易人心。是人心风俗,交相环转者也。”民俗文化像一条无形的链,贯穿于历史和现实、昨天和今天,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影响和制约的作用。 赣江中游的沃土孕育的民俗文化,世世代代在城乡家园之中间传播,成为中华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许多民俗事像的文化精神和礼仪活动与全国及江西其他地域的民俗是基本相同或相似的。但是,“百里不同俗”,有的呈现出地域特征。《江西通志》曾载:“吉安山雄水秀、人才辈出,地利亦饶,甲于诸郡。”各县市的地方志中民俗风情的描述,多为“崇尚名节”、“性情敦厚”、“勤俭质朴”、“务本求实”、“儒雅多识”等,能反映优良传统美德的习俗风情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世代相传的良风美俗。一些落后的、腐朽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陋习,尤其是一些封建迷信和维护封建宗法秩序的恶俗,不断地浸染社会风气,毒害人的心灵,注定要遭到唾弃,受到历史的淘汰,但不能不引起警觉。多姿多彩的庐陵民俗,精华与糟粕并存,有的自古流传至今,特择要简述。 一、稻禾信仰 庐陵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传统的农耕文化基础之上的,民俗风情寓于自产自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状态和宗法社会形态之中。自古以来,能吃饱肚子是最大的事,而做饭的稻米,不仅一直是庐陵人赖以生存的主食,也是进行交易换取其他生活品的重要商品。因此,有关稻禾生产的习俗,有关稻禾生产、收获、食用等方面的信仰,在庐陵民俗中占据重要位置。 处于赣江中游的庐陵,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温和湿润,适宜于水稻的种植,吉泰盆地自秦汉开发以来,成为江南有名的“粮仓”。可世世代代在这块土地上劳作的人们,他们所有的生命都面临着大自然的威胁,劳动成果可能在旦夕之间化为乌有。他们别无选择,要生存与发展,使心中的美好愿望不致于破灭,只有沿袭着前辈们一代代积累下来的生产习俗,遵循着大自然不变的规律,顽强地走下去。也只能是这样,才能繁衍后代,开辟未来。在生产力水平不高,无法掌握支配大自然的社会里,五谷丰登,人畜平安是人们普遍的心愿。于是,在以稻禾为主的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消灾降福,纳吉驱邪的信仰祭祀习俗。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有些习俗似乎有几分愚昧,甚至带有迷信色彩。但是,却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们的一种良好的愿望和对平安生活目标的追求,也正是这种愿望和追求,才使庐陵大地春色常在,硕果累累。 耕作信仰习俗 季节和气候直接影响到稻子和其他农作物的种植和收获,关系到能否填饱肚子的大问题,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有关节气时的祭祀活动。立春是第一个节气,是稻子生产的前奏。虽然按农历立春这天,庐陵一带还处于寒冬时节,还没有丝毫春天的踪影,可人们依然以各种方式来庆贺大地开始回春,热热闹闹地迎接春天的来临,鼓舞农耕的热情。我记得小时候,到了立春这天,母亲便要准备好鞭炮香烛,立春时辰一到,母亲就点燃炮竹,点上香烛,口中念念有词。有时,母亲还会拿出个鸡蛋叫我们姐弟竖起来放在桌上,说是立春这一刻把手松开鸡蛋也不会倒。可我们总没耐性等这一刻到来便去捡爆竹玩去了。据地方志资料记载,以前吉水县农村在立春之际要扬神,各村落要设坛请神,即把画有龙船的图腾从江边或小溪畔以爆竹接来,置于祠堂门口(又称“春口”)上。因为“龙”与“农”谐音,“农”是后稷神农。相传轩辕皇帝救了有巢氏,有巢氏从盘谷山请来后稷教人们种五谷,从此人间才有了烟火,五谷丰登。所以,为不忘祖师,供桌上摆着猪牛羊三牲,爆竹声中闹龙船,族长手舞足蹈扯高腔唱:“龙祖船,龙祖船,龙祖出来保平安……”其时,将准备好的圆形中凹的米斋12块,分别写了1至12的字样,表示12个月,急火猛蒸,按月份斋上蓄气水的多少,预兆各月的水量,这叫“蒸斋求雨”。扬神中间穿插打龙灯,耍狮灯、闹花灯和朝春拜(菩萨出行)等活动。闹神的高潮过后,各户端来四碟素菜,全村男丁围在八仙桌旁,以手抓菜喝酒,谓之吃“菜酒”。吃完酒后就送神,即每户扎好与土地丘数相等的火把,族长举起神火,每户用火把接燃,然后传到自己的田地里去。一时田野烟火熊熊,雄伟壮观。这种娱神又娱人的扬神迎春活动,说明人们意识到春天到来对农耕的重要性,希望得到苍天的宽待,保证这一年里风调雨顺,稻谷丰收。在宁冈县农村,在立春这天有的妇女便清晨抱着孩子,头顶米筛走出门外,还把孩子的外衣脱下挂在门口,祈求孩子“如蛇蜕皮”、“祛病消灾”;有的则是闭户不出,称为“躲春”,积储精力好耕田。安福县农村在立春这天,房前屋后不劈柴,不打桩,不动土,怕惊动了土神,害了人畜。该县还有报春的习俗。立春之前,有些善于言辞却又贫困的人,手持铜锣、小鼓上门唱几句自编的春歌,多为赞颂之语。春歌唱完后,报春人送上刻板印刷的春牛图,印有二十四个节气的时间表,农户便赠送些零钱给报春人。上述习俗,除放爆竹接春外,如今已不存,但却曾在庐陵一带千年流传。 播种插秧信仰习俗 播种育秧是稻谷生产的关键环节之一,俗话说“秧好一半禾”,人们很看重这一点。“稻子落缸”浸种,上面要放一张红纸,压一把镰刀,谓之“催芽”,以示镇邪防止烂种。播种前,农民会去查“皇历”,择吉日播种下田。安福县有的农户从不落叶的长青树上,选择一束树叶摘下,插在田塍上,祈求土地神、禾官菩萨保佑,使秧苗像长青树那样茂盛茁壮。宁冈等地农村在播种前,农民在田边念过“种谷下秧田,田头插红钱,米谷神护佑,赐我丰收年”的祝祠之后,用线香将红纸插在田角,默默地把种谷播下,神情极为神秘,意在不让田鼠麻雀知觉。此时,如有孩童吵闹,必将挨大人的呵斥。待种谷出水转青后,家家户户便做“秧青米果”供菩萨,祈求保佑秧苗不烂。至今,插红纸钱的旧习不见,而做“秧青米果”之风仍存,只是不给菩萨享用,给自己吃。永新县的习俗很是有趣,播种人要头戴斗笠,紧闭嘴唇,牙咬舌尖,意在遮盖稻种,免遭鸟雀啄食;还有,在播种之前,要用五指在田埂上插一下,称为“五虎下山”,以防兽雀之害。秧苗刚露水面,农户端上斋饭、蒸蛋各一碗,取青葱三根搁在蛋面上,到秧田边燃香钱供奉“五谷神”,祝愿秧苗长得像葱一样茂盛。 插秧又叫莳田,也有很多讲究。第一天下田拔秧叫“开秧门”,要求吉利,有的地方要举行一些祭祀活动。吉水县农村到了这个时节,各户择定一个吉日,这个日子不可变更,称之为“莳田嫁女,不避风雨”。开秧门时,请一有威望的老农,在田头上焚香烛,奠美酒,然后唱赞词:“后稷,好(众和),天开禾运大吉祥,插秧时刻正相当,秧好一半禾,五谷装满仓。敬请神农大力相助,雷公风婆一齐帮忙,将秧苗插下田,急急如律令一敕!”爆竹声中,老农向秧上喷一口酒,顺手拔起一把秧,然后众人纷纷下田拔秧。秧苗插向大田,也要举行类似开秧门一样隆重的仪式。安福县农村在开秧门的前一天晚上,男人会去田里拔几根壮秧回家供奉,叫做“催秧”。在庐陵大部分农村,莳田时要请亲戚朋友来帮忙,相互换工。莳田是十分辛苦的农活,真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戏称为“四脚落地忙忙走”。莳田时,主人要办丰盛的“莳田酒”,许多地方的主菜是米粉肉蒸芋头。宁冈山区却一定要吃盐腌蛋,莳田酒席上必不可少,于是产生了“莳田的盐蛋家家有”的谚语。可能是因莳田又苦又累,会出不少汗,需要补充盐份之故。该地还有个别致的习俗,莳田时早晨做饭,妇女有意在米中掺些谷,让莳田客在吃饭时有意无意之间说“许多谷,许多谷”,以预兆稻谷丰收;上午中途要休息片刻,必备品叫“艾米果”,必须全部吃光。因为“艾”是草本植物,草对稻子生长不利,吃光它,寓除草务尽之意。现仍存吃艾米果之俗,已没有了除草的寓意。 管理和收割信仰习俗 稻谷生产的管理过程中,农民对随时可能降临的灾害感到恐惧,无奈无助之中,他们不得不乞求神灵显威,借助神灵来驱除自然灾害。庐陵农村崇拜的神灵有土地神、谷神、虫神、雷神、雨神等,祭祀活动遍布乡村。安福县农村流行借神驱虫的祭祀活动。从正月初六开始,各家各户用彩纸扎成龙船挂于中堂,称为“挂船”,人们唱着“虫灾来,集福来,虫去集福保平安”的赞词颂神,一直要挂到正月十六才“送船”,寓送走病虫灾害之意。正月十五日,农户在菜园里燃起浓烟,以驱蚜虫。在安福南乡柘田里山一带,农历六月初六为“火把节”。入夜后,人们打着草龙灯在田塍上翻舞驱虫并饮酒歌舞;该县的西乡大布一带也有舞干龙(草龙)驱虫的习俗。天旱之时,农民们聚众到附近的名山寺庙等处或称作什么龙王潭、仙人潭之类的地方敬神求雨。此俗在庐陵也较普遍。 稻谷收割有的地方叫割禾,有的地方叫杀禾。一个“杀”字,饱含了农民收获劳动成果的豪情。不少乡村要举行隆重的开镰仪式,或用酒饭、香火等祭品在田头供神;或从田里摘五根稻穗头,蒸熟后插在饭上配以菜茶端到田头,祭拜谷神。割禾打禾是更苦的体力活,通常是整日汗流浃背,要抢季节,起早摸黑是常事。请来帮工的割禾客会受到主人的厚待,可是天气热,主人也要忙农活,饮食标准比莳田时要低。稻子全部收割完毕,农家要做“洗禾镰”酒,酬劳帮工者,庆贺丰收。在吉水农村,打下最后一把谷子,将禾桶丢到水塘里洗干净,扛回家中,主妇备好酒菜,全家欢宴,犒劳收割人员,称为“洗桶酒”。稻谷收割后,在庐陵大部分乡村,都有“吃新”的习俗,时间一般在六月初六。有的是用新米做饭,买点好菜吃顿新米饭;有的是用新米磨成粉,做成米果分送邻居尝新。我在小时候,就十分盼望这天的到来,好吃几个平时难吃到的米果。这种米果的确特别的清香,特别的爽口。尤其是做成薄薄的、形似小耳朵、中间微窝的那种,层层排列着,蒸得油光闪亮,似玉石光润,细而不腻,很是可口。还有一种习俗有可爱之处,那就是有的农家在吃新时,先要敬一碗新米饭给狗吃,还要加上一块肉。相传在洪荒年代,是狗为人类保存了稻种,因而要敬之。此俗在客家人居处普遍流行,土籍人有的认为有道理,也如此做着。狗是人类最忠实的伙伴,值得尊重。 稻米日用信仰 稻米是庐陵人的饮食之本,对它有着特殊的依恋情结。人们不仅崇拜稻米,以谷为神,并且在日常生活的许多信仰中,都有稻米习俗融于其中。 春节前后的稻米习俗特别丰富。庐陵人对稻米有一种本能的敬意,过年前,最穷的人家也要存好几升米,连叫化子也要早早讨些“过年米”。大年三十,家家户户要蒸上一甑足够全家吃两三天的“团年饭”。除夕晚餐把没吃完的饭盖住留给初一吃,有的人家会在甑上贴张写有“年年有余”的红纸条,寓意有吃有余。时至今日,吉安一带城镇虽也流行正月初一吃饺子,但大多数人家仍然会在大年三十多煮些饭留给新年第一天吃。在农村,煮“隔年饭”之俗一直未变。此俗不仅表示了人们对新的一年过上好日子的希望,还隐含了对稻米的崇仰之情。 结婚为人生首要大事,婚俗中自然渗入了对稻米的信仰。当新娘坐着轿子抬到男方祠堂前行婚礼和进新郎家门前时,男方家人要将大米抛向空中,落在新娘身后,意在新婚夫妻今后独立门户,能自食其力。还有一种说法,说是怕鬼怪随新娘进入婆家,把米抛给它们去抢着吃。 用稻米驱邪解灾,也是庐陵一带流行的习俗。若是小孩在外受惊得病,人们以为是在外中了邪气。老人便会用小碗或茶盅,盛满一碗米,用手抹平,用手绢把碗包好捏紧底部,倒过来用碗面在小孩额头上、胸前轻轻反复摩挲转圈,边转边念神仙菩萨保佑之类的话。然后打开手绢,发现碗中的米哪个角上陷了下去或有立起的米粒,便认定是在陷下去的方向受了惊吓,就往这个方向烧点钱纸,点几根香谢神。此种方法乡下人叫“出惊”。有的地方还会把“出惊”的米撮出一些撒到四个屋角,让鬼怪们去吃,不要来惊吓小孩。老人们认为,这样一做,小孩会心神安定,病也会好得快。我小时候就接受过外婆施用的“大米疗法”;我的孩子,同样领教过我母亲的“出惊”仪式。这只不过是老人们的一种良好愿望罢了,病还是靠药治的。人们还认为米谷神是诸神中最有威望的。于是,出生几个月或一两岁的幼儿受了风寒火热,出现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大人们认为是受了邪气侵袭,便用块软布缝成枕套,装进生米让孩子枕头。“米神”在此,邪气就不敢作乱了。不过,用米让小孩枕头,倒有些科学道理,既有清热的作用,还可使脑袋放平整,防止脑骨长得不平,影响发育。在吉安县的农村,如果谁一不小心跌进茅坑,人们会认为此人“背时倒运”,此人必须到村上各家各户去讨一点米,称作“百家米”,用这些米煮了饭吃,才能驱除秽气邪运。庐陵人对稻 米的崇拜,不仅仅是它有食用功能,还作为保护人类自己的一种方式和手段。他们认识到了稻米对人类生存的贡献无以伦比,对稻米的崇拜已深深渗人心灵,代代沿袭着。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