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园厚土—庐陵民俗风情摘要(3)

三、清茶飘香

庐陵地区产茶、饮茶何时开始,未找到史料记载。据《庐山志》载,东汉时,庐山僧侣劈岩削谷,取诸崖壁间栽种茶树,焙制茶叶。由此可推断,江西的产茶史至迟在东汉初年。魏晋时期,江南一带已有饮茶之风,随着人口的南迁,此风传人了庐陵。到了唐代,全国上下茶道大行,江西的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也极为盛行,浮梁、婺源一带成为著名的茶叶产区和贸易集散地。宋代的茶业发展迅速,以后便经久不衰。气候温和、丘陵延绵的庐陵山区,遍布茶山。欧阳修杨万里都曾写过产茶、饮茶的诗文,传颂一时。

在上流社会,官宦文士把品茶当作消遣的重要项目,择茶、选水、配具、火候、环境等等,都讲究品位,要达到一定的境界,营造出饮茶“雅文化”。而在民间,则把茶作为开门“七件事”之一,当作了一种必需品,在日常生活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显现出民众生活的自然真趣。庐陵人把饮茶的精神追求贯穿到了生活的众多环节,包括日常交际、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等各个方面,形成了普及面很广的饮茶“俗文化”。 

日常饮茶风情

饮茶既是物质上的享受,又可获精神上的愉悦,是一种能够显示民风、表现素养、寄托感情的活动,是雅俗结合的特殊消费审美。庐陵民间的日常饮茶习俗之中,内含浓浓的情意。

客人到来,首先是敬茶,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待客礼仪,也是庐陵盛行的乡风。以茶敬客,情深意长,客来敬茶特别讲究真诚纯朴,主人敬茶应双手奉送;客人接茶也用双手,并口称“多谢”,否则被认为不恭敬。俗话说“酒要满,茶要浅”,勘茶过满,是对客人的不尊重。添茶时,要一手提壶,另一手摁住壶盖。客人为了表示对主人的尊敬和感谢,不论是否口渴都得喝点茶。如果不想喝了,就盖上杯盖。在告辞前,应将茶喝完,以表对茶赞赏。这些待客之道与其他地方大体相同,不过在庐陵有的地方习俗有异。万安县饮茶的历史悠久,据该县出土的煮茶铜具考证,饮茶史可追溯到汉代。该县茶俗东南西北四乡不尽相同,南乡待客是用茶叶沏泡的“细茶”,如漂神一带的茶,古有“蜜溪之水甘甜美,神潭香茶贡皇都”之誉,客人喝了很是惬意。在东乡山区,夏天用蜜茶招待客人。泡制方法不像别的地方用热水,而是用清泉冷水沏嫩茶,加入蜂蜜,清凉甘甜,越品越有滋味,俗话说是“冷水泡茶慢慢浓”。在万安山区人家,流行饮用观音茶或山楂茶。那是一种野生藤状的小乔木,到了九、十月,山民把枝叶连藤一起收获挂在屋檐下凉干。早上捞饭后,烧几瓢开水,折几根凉干了的枝叶放人带嘴的茶瓮,冲上开水后放在水缸脚边凉却,客人来了斟上满满一碗敬上,茶昧微苦清凉带点青气,喝了能健胃强身。这就是山里人所称的“大碗茶”,在别的山区也可见。邻近赣南、赣中一带山区居住的客家人,待客的第一件事便是敬茶。不是随随便便泡上一杯就了事,而是在陪客人闲谈时,一边冲洗茶具,一边重新烧开水,用家里最好的茶叶冲泡。这样做表示真心留客,不是用剩下的茶水;还洗茶具给客人看,使客人不必担心不卫生。待客的茶点,要越“土”越好,如自家生产的花生、黄豆、南瓜籽、山果干等。如果是市场上买的糖果糕点,客人会认为是滥竽充数,主人不真诚;邻居们也会讥笑这家的主妇不能干,不会勤俭持家。如谁家来了客人,与邻居没什么亲朋关系,左邻右舍也会请客人到自家来喝茶,或者提来茶壶,端几样茶点向客人敬茶。一杯清茶,荡漾着深深的乡情,飘拂着纯朴的民风。

在邻里、亲友之间的交往之中,饮茶是常见的方式。“传茶会友”是正月里和农闲时妇女们的一种聚会,在泸水河畔的安福县和吉安县一带乡村特别盛行,我小时候在家中常见这种聚会。往往是正月十五后和莳田或割禾前的农闲时,由一喜欢交往的家庭主妇发起,邀请平日来往亲密的和左邻右舍的妇女来家里吃茶,摆上些花生、黄豆、酱饼之类的茶点,一般是一桌,桌边坐不下就随便坐在厅堂的凳子上,女人们边喝茶边谈天说地,不外乎各种传闻、老公儿女的表现、亲朋间的趣事等等,无所不谈。有时是上午九、十点钟始到中午散去,有时是下午一、两点钟始至吃晚饭前散去,叽叽喳喳,你一言我一语,很是热闹。吃完一家,次日又换一家,有时是上午一家,下午一家轮流作东。此种聚会,是妇女间的一种情感交流,也是一年忙到头的女人们难得的休闲方式,还能化解平日产生的一些矛盾和隔阂。茶成了感情联络的润滑剂。此俗自古相传,惜乎传至今日,所见不多,而常见的是妇女们围坐一处打扑克、摸麻将,失去了“传茶会友”那种随意古朴亲和的情调。

像江南许多城镇一样,庐陵一带的茶馆业很兴盛。吉安为古代南北水路运输的中转站,地处赣江中段,吉安以上,大船行走不便,货物运至吉安后改由中小驳船上运。南来北往的客船,多停泊于吉安。运输业与商业的发达,促使吉安茶楼酒肆发展迅速。宋代的沿江街,“栋宇高坚”,要“呵道而能过”。到了明、清,沿江路(今永叔路)大多为茶楼酒肆。赣江两岸及其支流的圩镇,也遍布茶馆、茶坊、茶肆,各方人士汇集其中。档次高一点的,可以听说书、看戏。多数茶馆,面向普通百姓,他们边喝茶,边谈古论今,自由闲适。村镇的茶馆,成为各地信息和乡间趣闻的传播中心,是平民百姓寻求情感交流和精神乐趣的场所。禾水边的吉安县古镇永阳、横江,改革开放后恢复了茶馆,各有一二十家,生意很红火。据史料记载,明清时这两镇茶馆就很繁荣。

在各种节日之中,茶是不可缺少的东西。不过,有时并不是真的喝茶水,而是把饮茶时吃的东西说成了茶,茶成了茶点的代名词。吉安县和永新、泰和等地,把节日吃的糕点、糖果称作“换茶”。原意是走亲访友时带些礼物,去“换”一盏茶喝。可在吉安县中部,特指正月十五前吃的茶点和结婚时新娘从娘家带来分发给男方亲朋的糖果,其他时间则不叫“换茶”了。永新县志称之为“玩茶”,也大概是指糖果。茶的外延扩大了,以致于吉安人把喝白开水也说成是“吃茶”。茶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婚姻祭祀茶俗

民间茶俗,在婚姻和祭祀礼仪中特别突出。人们认为,种茶必须下籽,茶树不可移植,一移则枯死。茶的特性,正好是结婚生子、婚姻专一的象征。这种价值取向和道德意义,历代相传成习,把茶和婚姻联系在一起。从相亲开始,便与茶有关。遂川县客家青年谈对象,常到茶店见面,茶资当然归男方支付,茶点必须是六样,每样是六两,取“六六大顺”之意。订亲时,遂川县有送茶包的习俗。定婚这天,男方代表五至九人前往女家,女方“客娘”要一一敬茶待客。当“客娘”敬茶到“后生”手中时,“后生”喝完这杯茶随即要把预先包好的“见面礼”红包放在茶杯内,再将茶杯送回“客娘”手中,“见面礼”数额不限,少则几块几十块,多则百多块,但数字一定要逢九。“客娘”接了茶杯没异议,定婚就算成功了。在许多地方,新娘出嫁前的“行聘”活动中,重要的一项是“过礼单”,又称作“过茶单”,就是由女方开具结婚要用的物品单子,其中包括茶叶、茶具,由介绍人交给男方,经一番讨价还价后商定不变。婚嫁之日,迎亲花轿到女家后,伴娘要到轿前,将米、茶叶撒向轿顶,意为驱邪。举行婚礼时,不管是拜祖、拜亲都要斟茶以敬。成婚第二天,新娘要向公婆敬茶,有的还要向同族长辈或亲戚敬茶。最热闹的算是吃“新人茶”。婚后一段时间里,同一房各家,小村全村挨家挨户都要请新娘吃茶,新娘坐首席,嫂姑姐妹们作陪,各家摆上最好的茶点以示热情,新娘要风光若干天。茶贯穿婚俗的始终,是因为茶象征着清洁、吉祥、亲密、友爱,寓意婚姻的美满幸福。

在祭祀礼仪中,真可谓“无茶不成祭”,每道环节都与茶有关。祭典神灵,祭奉祖宗,祭奠死者,都不能缺少茶。过年过节敬神用“细茶”,表示对神的虔诚之意;给父母扫墓,称作“挂钱纸”,在坟头洒些茶叶或用茶水供奉,表示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丧葬的每项礼仪中,也都要用茶。吊丧时,需点茶、焚香、斟酒;棺材之中要放置米和茶叶。人们喜欢喝茶,认为神灵也同样如此,把茶文化推广到了虚无的“天国”。

茶之名品

庐陵的山山岭岭之中,云蒸霞蔚,气候适应茶叶的生长,但多为零星种植,规模不大,缺少名茶。富庶之家所用之茶多为外地产品,贫寒人家多用土产茶叶。民国版《吉安县志》记载:“贫人多饮水,即有茶,其叶粗,盖土产无佳品。若龙井、香片、珠兰、毛尖、六峒、普洱,皆来自他省,家非素封,莫敢购也。”直到十八世纪末,遂

川县才生产出名茶狗牯脑。建国后,“井冈翠绿”、吉安县东固的“龙舞茶”等先后开发,成为名茶。

清嘉庆年间,遂川汤湖乡境内有一个叫梁为镒的木材商,水运一批木材到南京销售,突遇洪水,全部木材冲失。梁为镒陷人困境,流落南京街头,遇寡妇杨氏,被其收留并结为夫妇。杨氏精于制茶,便同丈夫回到汤湖,带回一些茶叶种籽,在当地的狗牯脑山上,开垦小面积茶园种植,自制茶叶,称作狗牯脑茶。该茶制作精巧,色、香、味超群,受到人们称赞,在当地很有名气。其茶的制作技术,一向为梁家秘传,世代相沿,外人不得问津。到了第五代传人梁德梅,为防假冒,以其父梁纪兴为名,特在其制作出售的茶叶包装纸上盖上印章,销往广东南雄、韶关一带,名气越来越大。民国四年(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巴拿马——太平洋国际博览会,汤湖(时称三益乡)乡绅、木商兼茶商李玉山,将数斤狗牯脑茶叶送往旧金山参展,结果获金质奖章和奖状。民国十九年,浙赣两省联合举办特产展销会,又送狗牯脑茶参展,获甲等奖。以后在多次全国、全省的名茶评比中均获奖。

狗牯脑茶以独特的风味深受消费者好评。其茶外形紧结秀丽,条索匀整纤细,颜色碧中微露黛绿,令人称奇的是表面覆盖的一层柔细软嫩的绒毫,莹润生辉。茶水清澄而略呈金黄,喝后清凉芳醇,香甜可口,甘味经久不衰,有提神醒脑、消食去腻、益肝利肾的功效,实为茶中精品。原产量较少,年产几十斤,愈显珍贵。建国后逐步发展,扩大规模,可年产数万公斤,畅销海内外。

江西的许多地方有喝擂茶的习俗,赣南尤为普遍。庐陵山区的擂茶之俗多从赣南流人。擂茶的主要原料是茶叶、芝麻和花生米,将原料放在有内齿纹的钵里,用质地坚硬的木棒擂成粉末状,倒入锅里加水煮沸,加人少量食盐。该茶色泽黄白,味道清凉,微带咸味。在邻近赣南的吉安、泰和、万安、遂川、永丰山区,擂茶是待客的佳品。每当客人临门,好客的女主人都要当时做擂茶,煮好后,用大容器盛好放在茶桌上,任客人自斟自舀。喜庆之日,擂茶成为主要饮料。在遂川县,擂茶的原料更多,有茶叶、生姜、生米、食盐等,还可以根据客人的口味,加人芝麻、花生、绿豆、红糖等佐料。佐茶的点心,一般有酒浸辣椒、荞头、萝卜、蒜脑以及油煎玉米、黄豆等,很是丰盛,碟数一定是单数。当你走进农家,喝着营养丰富的擂茶,吃着土产的物品,你会抛却一切烦恼,沉醉在浓烈的乡情乡风之中。

茶的传说

庐陵大地饮茶之风盛行,在民间便有了许许多多关于茶的传说和故事,为茶文化增添了几分神奇的色彩。

吉安县有一个叫“请客官慢饮”的故事。说的是明朝天启年间(1621年),在朝廷任刑部右侍郎的名臣吉水人邹元标,奉旨回庐陵体察民情。他路过吉安县永阳附近的坤元胡家村。这天很炎热,邹元标口渴了,看见一个老太婆在屋檐下的荫凉处纳鞋,便向老人讨口茶喝。老太婆热情地招待他坐下,从屋里端出了一碗凉茶递给他。邹元标接过一看,茶面上有些谷糠,心里便纳闷。本想一口气喝完,可浮些谷糠在上面,只得慢慢地一口一口地喝,边喝边吹走漂涌到嘴边的谷糠。他心里不太高兴,又不好说什么,只得说了声谢谢后轻声问道为什么有谷糠在茶里。老太婆说,客官有所不知,这么热的天,许多过路的人都会来讨口茶吃。走得大汗淋淋,口干舌燥,见到凉茶,定会一口痛饮,这样一来,有伤脾胃。于是撒些糠秕在茶面上,喝茶的人只能一口一口慢慢喝,请客官原谅老妇无理。邹元标听后,很是感动,心想这位老人家想得周到,真是贤良之人,实在可敬。为了褒扬老太婆的善举,邹元标写下了“至哉坤元”四个大字赠给老人。邹元标是著名的忠烈大臣,很有名望,村上的人就把这四个字刻在木板上制成一横匾,悬挂在坤元胡家祠堂里。据说这块匾至今存留。

安福的北乡流传着一个关于茶的神话传说,叫“婆婆岩”。说是北乡大山里有一道峡谷,有块巨岩突兀而出成为天桥,是上袁州下吉安的必经之路。据说有个老婆婆在天桥下的路边卖茶水。她出身富家,读过书,可心高性傲,不愿屈就,没成家,老了仍孤身一人,靠卖茶度日。一天,山谷那边走来一个中年人,脸黄肌瘦,衣衫破烂,穿着草鞋,走路也有些不稳当。老婆婆见了,心生怜悯,连忙走上前去扶住来人,问他是否病了。把来人扶在凳子上坐下,她又忙着倒了一碗热茶捧上去。来人急忙用手相挡,唉声叹气说,多谢老人家,我还是去吃几口泉水。老婆婆说,天气这么热,你看样子走得太累了,像要得暑痧的样子,哪能吃生水,还是吃几口热茶解解暑吧。来人很为难地说,我实在想吃口热茶,可身无分文,拿不起茶钱。老婆婆说,你身子不舒服需吃口茶,还给什么钱?这碗茶就送给你吃。来

人吃完茶,果然暑气尽消,身轻气爽,连连感谢。他又关心地询问老婆婆的家境和卖茶生意情况。老人伤感地告诉他,自己无儿女,老了无依靠,只得在这里用武功山的绿茶,泡些茶水卖给过路客人吃,换得些小钱勉强度日。来人沉默良久,对老婆婆说,这大道人来往客人多,为什么不可以把生意做大些,比如卖些酒。老婆婆苦笑着答道,客官不知,我哪里有本钱买米做酒?来人不说什么,起身去岩下的山泉边舀了一碗水,给老婆婆,说道,老人家你心善好施,我没钱给你付茶费,就把水当酒卖吧。老婆婆接过碗,迟疑了一会,咪了一口水,真的有酒香,抬头一看,来人已无踪影。老婆婆走到泉边舀一碗,果真是好酒。她恍然大悟,晓得是遇到了仙人,点泉成酒了。此后,老婆婆天天在这里既卖茶,又卖酒,赚了不少钱,生活无忧无虑。据说,这汪山泉在一方岩石上,形似锅盆,有茶壶嘴般粗细的清泉从石壁上喷出,清净明亮,不溢不满,取之不尽,当地人称之为“酒泉”。这个神奇的传说,告诉人们要做好事,善有善报,茶便是媒介。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井冈山报”、“吉安晚报”、“吉安新闻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内容,5657威尼斯的版权均属井冈山 报社所有,其他媒体未经井冈山报社许可不得转载。已经许可转载的,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吉安新闻网”,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5657威尼斯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5657威尼斯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