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家园厚土—庐陵民俗风情摘要(4)
四、灯彩之花 公元1957年3月,全国第二届民间艺术会演在北京举行,来自江西吉安县固江的民间灯彩鲤鱼灯分外引人注目。节目参加了公演,全体演员受到了周恩来总理、朱德元帅等中央领导的接见。同年,第六届世界青年联欢节在苏联首都莫斯科举行。中央认为要挑选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的节目参加联欢节,便决定由中央军委文工团等专业文艺团体学演鲤鱼灯节目,在莫斯科联欢节上表演。节目演出时,世界各国的青年无不赞叹中国民间艺术的精美。一只只红色的鲤鱼,成为传播民间艺术的使者,从庐陵中心地带的泸水河畔出发,游向京都,游到国外,使世界上不同民族的人民,领略到了庐陵古老文化的风采。 鲤鱼灯是庐陵民间灯彩中的一支夺目的鲜花,深深扎根于庐陵民俗文化的沃土之中。1992年,吉安县被省里命名为“灯彩之乡”。古老的庐陵大地孕育的民间灯彩,历史悠久,流传广泛,聚民间信仰、民间工艺、民间文艺为一体,以生动的表演形式、浓郁的生活气息而深受人民群众的喜爱。 灯彩的演变,经历了实用照明、宗教祭祀和观赏游艺三个阶段,发展成为一种人们喜闻乐见的民俗形式,千百年来盛传不衰。庐陵一带的灯彩制作表演历史久远,据清代的《庐陵县志》记载,庐陵“元宵向有灯节名”,“元宵城内外张灯作乐……日午扬旗挝鼓,游于街衢;夜则有鳌灯,剪彩镌刻颇工致。灯火烛城内外,月尽乃止。”庐陵灯彩,主要是受汉末以来几次北民南迁和明末清初闽粤客家倒迁入赣移民的影响,引进了各方的灯彩制作艺术和表演方式,其类型和风格与其他地区有不少相同或相似之处。但是,一旦某种灯彩在一个地方流传一段时间后,便会固定其形式,历代传承,经人们的不断加工改造,形成独特的风格,显示出勃勃的生命力,延绵不绝。 从庐陵灯彩的灯型看,可分为观赏灯、表演灯、祭祀灯三大类,至少有一百种以上。观赏灯中有螃蟹灯、蚌壳灯、采莲船、狮灯、走马灯、花灯、西瓜灯、白果灯、杨梅灯、鲤灯、茶篮灯、旗牌灯等。人们以常见的植物、动物为原形,制造出表达吉祥、平安、丰收之意的彩灯。龙灯除流行的九节龙外,还有三节龙、长龙、脱节龙、板凳龙、香 火龙、草龙等等,形态各一,表演时常配有高跷、装擎、打伞等形式,各呈异彩。表演既吸收了南北灯彩的艺术风格,又有本地历代传承下来的独特遗风。 遂川珠田乡遐富境的“五龙下海”很有特色。由红鲤鱼灯、两颗龙珠灯和红、黄、绿、蓝、白五色龙灯组成,表演时的舞蹈动作有12个“花节”,全场紧密相衔,花样迭出,“五龙”翻滚,或舒展,或凝团,相互嬉戏、争斗,场面热烈欢快。遂川雩田珊田村流传一种灯彩和礼花相配的民间艺术,称之为“架花”,为该村所独有,农历正月十五晚举行,誉为“龙泉一绝”。竖栽一根木杆叫“定天柱”,杆上横扎7层或9层木架,每层装置各式各样的灯彩、礼花、纸扎动物和神像,悬于横架上。10米开外设引燃点,用绳子与木架相连。绳子上环扣内装火药的“飞老鼠”。点燃的“飞老鼠”疾速射向架花第一层,引燃第一层的宫灯、礼花等装置,而另一只燃着火线的“飞老鼠”疾速返回原地,再射向第二层。如此逐层依次引燃展现烛光,打开宫灯、八仙,飞出孔雀凤凰,窜出老鼠等礼花灯彩,最后引发冲天珠,点燃弓上的十二支焰火,鸣响鞭炮。同时,地上燃放水浸莲喷彩,观众点燃手中的花筒流光,此起彼落。天空、木架间、地面上到处五彩缤纷、斑澜多彩,恍若仙景,令人叹为观止。 大江南北都流行狮灯,一般都是由两个人配合表演,以功夫见长。而万安涧田一带流行的狮灯叫“麒麟狮象灯”。据说唐代中期龙泉江东久旱无雨,人们为了求雨,制作了祭祀用的灯彩。民间有“麒麟坐屋顶能压邪,狮子守大门定繁荣,大象进门厅来富贵”的说法,就用竹篾扎成这三种动物形象的灯笼,裱上彩纸和彩布,一只紫色麒麟,一只白色大象,红色、杏色狮子各一,再加上彩球两只。每逢新春佳节,灯彩队走村串户游舞玩耍,以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灯彩作为一种民俗事象的聚合体,逐渐由最初的实用转化为民间岁时年节的欢庆、祭祀活动的装饰用具。人们喜爱它的原因,是灯彩本身给生活带来光明,表达社会底层的人乐观向上、团结奋斗的人生态度,寄托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望。有时,灯彩游玩活动还是融洽邻里、亲戚、宗族之间关系的纽带。这在春节期间表现得尤其突出。一般是正月初七、八开始起灯,有的地方还要到河里或水塘里“请水”祭奠龙王,然后上祠堂“开光”,焚香点烛,祭祀祖宗神灵,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仪式结束后,便开始舞龙灯。首先在族祠大厅绕屋柱而舞,接着就到各家各户恭贺拜年。灯彩队无论走到谁家,大家争放鞭炮香烛迎接。灯彩队的领队要向户主唱起贺词,以祝吉利。当年新婚、得子、造屋之户,是重点恭贺的对象,欢迎也更热烈。有的地方灯彩队还会到邻近的外村或同宗的分支村落“攀亲”,表示礼节,也显示宗族的旺盛之气。元宵节达到高潮,全族人都会集中玩赏灯彩表演。元宵过后,还有送神收灯仪式,最后把灯彩的纸撕下,对天焚化,来年新制,谓之年年新龙(兴隆)。灯彩给春节增添了欢乐气象。辛苦了一年的劳动人民,尽情地自娱自乐,盼望未来的日子更加祥和美好。 气势壮阔的高丘灯彩 据《安福县志》记载,该县的连村乡高丘村舞龙灯的仪式十分隆重,很有气势,在泸水流域具有代表性。每年的元宵节,村里的青壮年在族祠里聚集,祠堂两侧摆着各色灯彩。天一断暗,司仪发出号令,各人举起灯彩。族长或辈份高的老人一手执利斧,一手提只红冠雄鸡,威武地走到祠堂门前,领头向村前的小河边走去。此时,灯彩点亮,依次随老辈前行。列队次序为两个皮笼灯,4个牌灯,4个花钵灯,4至6个鲤鱼灯、虾公灯,接着是布龙、狮灯、蚌壳精、彩船、武术队、鼓乐队。长长的灯彩队,色彩斑斓,各呈风姿,在河边排开,鼓乐停止,灯火暂息。领队的老辈面向河心三拜九叩,口中念念有词,不外乎神灵保佑本族兴旺发达、风调雨顺之类。只见他一斧斫下鸡头,将鸡身抛人河中,众人便“呜呼”齐声大喊,威风凛凛。随即燃明彩灯,锣鼓急起,鞭炮齐鸣,神统声响彻云霄。顿时火光冲天,地动山摇,以示镇邪之意。接着,开始戏珠舞龙。灯彩队从江边翻飞人村,先进入祠堂,拜过祖宗,出祠堂到开阔的场地上玩耍起来。龙在翻滚,狮在争胜,各色彩灯翩翩起舞,武术队的后生大显身手,鞭炮不停地燃放,男女老少欢呼雀跃,场面壮观热烈。尽情地玩耍后,灯彩队逐家逐户登门贺喜,每家都点燃香烛鞭炮迎接,闹个通宵达旦。第二、第三天晚上,灯彩队便到邻村舞龙灯拜年贺喜。农历正月十八日晚,灯彩队舞到江边,又是铳响炮鸣,人们齐声 “啊嗬”一句,熄灯止乐,撕下灯上彩纸抛人河中,三拜河神,送龙人海,以求天随人愿,五谷丰登。 精美轻灵的固江鲤鱼灯 吉安县固江棚下村的民间灯彩鲤鱼灯,在大江南北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类似的灯彩,都是依鲤鱼的外型而制作。可是,庐陵的中心地带泸水河中游棚下村的鲤鱼灯,却别具一格,令人耳目一新。该灯队由一只鳌鱼领头,一只青虾作尾,中有三只金鲤,六只或九只红鲤,均为单只。适宜于夜间表演,不露表演者形态,只见夜幕下一只只红色的鲤鱼追逐着鳌鱼,咬尾行进,游动逗趣,或匍匐低回,或腾空跳跃,或团团相围,或舒缓逍遥,或急逐猛追;后面的青虾随队跳跃,活泼伶俐;配以热烈欢快的锣鼓喇叭声,令人如临仙界。鲤鱼灯舞很讲究变化,分十六个花节,表现四个不同的场景。先是鱼群出游。一只鳌鱼在凝重的鼓点声中缓缓而出,它是传说中的海上巨龟,慈善又威严,充当着鱼群的引导者和保护神。鳌鱼在水中巡视一遍后,没有发现“敌情”,便回头呼唤鲤鱼首尾相衔缓缓出游,在平静的水面上怡然自得地游玩着,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一只青虾不甘寂寞,也跟在鱼群后面玩耍。接着,鱼儿们穿过激流险滩,觅食生存,它们跳跃着,追逐着,与风流搏斗,与敌人搏斗。队形变化了,或两只携手,或三只并肩,或退,或进,或急,或缓。音乐配合着情节恰到好处地烘托气氛,表示鱼儿轻捷活泼的个性。这还是蓄势阶段。鱼群到了“龙门”边,开始进入高潮了。以鳌鱼和青虾布成“龙门”形状,鱼儿们面对极具挑战性和诱惑力的“龙门”,跃跃欲试。但是,“无限风光在险峰”。必须要有胆略,有勇气,有毅力,才能跳过这“龙门”,去追寻理想的境界。鱼儿们积蓄力量,商量对策,终于振作精神,以大无畏的气概向前冲去。它们跳出了水面,冒着危险跃向龙门。失败了,再来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冲击,终于腾空飞跃过了“龙门”。这是整个节目的高潮,鼓乐声也特别强烈。那边,是更美好的世界。艰难险阻被战胜了,美好的愿望实现了。鱼儿们欢庆胜利,团龙咬尾,很是得意。在鳌鱼的带领下,走向新的生活。 固江鲤鱼灯舞突出抓住了水的性质、鱼的特征以及故事发展的情节,创造了各种各样优美的动作,整个节目都是采用波浪的形式作基础。鱼儿每时每刻都是在摇摆,使人感到鱼和水的特征充溢眼前。灯舞表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说明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之路,有惊险激烈的斗争,为获得安静的生存环境,就得英勇前行,就要紧密的团结。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得来的。 鲤鱼灯大约在清朝中传人吉安县。当时,赣南不少移民顺赣江迁移,又溯泸水而上,沿途定居,搭棚而居,固江上下便有十几个“棚下村”。棚下村的居民,从赣南带来了打鲤鱼灯的习俗,便代代相传。固江棚下村灯彩艺人何振辉从澧田一带学习此艺,加以改进,设计了各种花节,使表演更加丰富多彩。建国后,为挖掘这一民间艺术,县文化部门派员前去加工、改进,提高了艺术品位。几十年来,鲤鱼灯灯火不熄,代有传人,经常参加省、地表演,屡屡获奖。1957年享誉京华,1987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特地到固江拍摄《鲤鱼灯》影片,使更多的海内外观众能欣赏这民间艺术的瑰宝。2000年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鲤鱼灯队代表新的吉安市参加全省的会演,与东园龙同时为全台晚会的开场节目演出,并获表演一等奖。 雄浑华贵的新圩箍俚龙 吉安县富水河畔的新圩(现属青原区)栗溪村制作的龙灯别具一格。它不像别的龙灯那样分成几节,中间用彩披相连,而是一条26米长的整龙,用55公分直径的篾箍圈成,一人难以合抱。只只篾箍紧紧连接,需用一千多只,龙头龙身龙尾贯穿一气。层层叠叠贴上黄色或红色鳞片,数以万计。龙头金碧辉煌,角粗而坚,眼睛如盆,舌大似扇,髯口两侧分别贴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字样。因是用篾箍制成,俗称箍俚龙。这条硕大的长龙,通体艳红,金鳞闪亮,威风凛凛,比我们日常在书画上看到的传说中那种兽脚、马鬃、鼠尾、鹿角、狗爪、鱼鳞、蛇身合为一体的神龙,还要粗壮,还要华丽,还要敦厚,还要朴实;比我们想象中张牙舞爪的龙,要亲切可爱得多。可能是我孤陋寡闻,据说这样形态的巨龙灯彩,绝无仅有,是栗溪村的特产。 箍俚龙的表演是两条并进,不设戏龙的彩珠。每条龙的重量大约是600多斤,由9个人举起,人均负重70斤左右,没有上好的臂力是吃不消的。虽然看起来整条龙静止时有些臃肿,似乎不太灵便,可是在舞龙者的手中,变得那么轻盈、活跃、灵巧。表演者举重若轻,双手持竿微微颤动,连贯自如地完成巡场、咬尾、穿花、摆字、绕柱、盘王等花节。龙在行进着、穿动着,首身翻转,如巨蟒转身。时而两条龙悠闲地游动,时而相互嬉戏,缠缠绵绵,亲热无比。更令人叫绝的是两条龙依仗体长腰灵,先后摆出“天、下、太、平”、“东、方、巨、龙”八个字。如此硕大的龙体,要经盘绕曲折,摆出笔划不同的八个字,是要精心策划的。古有玩龙灯时摆字的习俗,可那是用脱节的龙加上横竿凑合。而用整条龙摆一个字,十分罕见。箍俚龙所展现的,是雄浑博大的气势,是力量与美的融合。 箍俚龙产生何时,尚无史料记载。只知栗溪胡氏从元朝的大德年问开基(十三世纪末)已传近30世。村前有座祖山,盛产毛竹,称为“龙形山”,山上有口清泉,叫“珠源”。村民们说是靠了这股龙口含珠的水脉胡氏才得以人丁兴旺,对龙形山和珠源水奉若神明。此处又盛产毛竹,村民们便采竹篾扎成想象中的龙,在农历二月初一的下元宵节前后表演。建国后,文化部门指导村民挖掘整理这一民间灯彩瑰宝,参加全省农村文艺会演,引起轰动。1985年2月,由江西省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组织录相。1991年在吉安县民间灯彩晚会上亮相,国内外宾朋无不称赞其壮美。该龙制作难度大,要花大量的材料和人工,加上体形又粗又长,不能拆装,现代交通工具难以承载,很难流传和到异地表演。正因如此,更显这一民间灯彩的珍贵。 剽悍刚健的永阳东园龙 禾水河下游的吉安县永阳东园村的龙灯,只不过是常见的普通九节布龙,制作方法也和其他的九节龙一样。可是在东园村人的手中,舞得气势飞扬,雄姿勃勃,显示出一股剽悍凌厉、英勇矫健的阳刚之美。东园龙表演的特点是节奏迅疾,动作勇猛,行云流水,令人目不暇接。除一般的巡场、穿花、滚龙外,还有架地桥、架天桥、迭腕站、登高台、仰倒牌等花节,有鲜明的武术表演和杂技特征。架天桥时,只见龙在行进中,彩珠一个暗示,排列逢双的灯手猛然跃起,双脚架在前一个人的肩膀上,双手架在后一个人的脖子两侧,以此类推,于是,一座人做的“天桥”架成了。仰面躺着的灯手仍然与站着的灯手一样舞动着龙灯。此时鼓乐喇叭声分外激烈,灯手也越舞越有劲。“天桥”拆落巡场一周后,用同样的方式将双脚架上前人的腰间,龙舞不停,称之为“架地桥”。“迭腕站”是所有的灯手紧缩成 一列,依次蹲坐在后者的膝盖上,龙仍在舞动。“登高台”则是一个暗示,一瞬间全部灯手先后跃上长不过6尺、宽不过8寸的木凳上,紧紧挨着不停地舞龙。接着,一齐跳下,双腿骑在木凳上,统统向后仰倒,高举龙灯齐舞,叫做“倒仰牌”。令人叫绝的是在进行这些高难度的形体动作时,龙一直在舞动。没有强壮的体魄,没有过硬的臂力、腕力、腰力、腿力是无法表演的。观赏东园龙的表演,不仅使你感觉到力量与技巧的显现,还会领悟到一种团结协作、昂扬奋发的精神。 东园龙也只能在东园这样有尚武传统的村上诞生。东园村有代代习武的佼佼者,他们把武术的一些基本动作与龙灯的舞法结合在一起,创造了这种独特的舞龙风格。舞龙者束腰绑腿,一副武士打扮。龙灯出动,伴有狮灯、马灯,配上大锣大鼓,烘托了舞龙雄浑的气势。2000年江西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汇演,东园龙和鲤鱼灯同台参加表演,为开场节目,好评如潮。 庐陵的民间灯彩形态各一,像一面镜子,反映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的精神风采,反映了自古以来民众的心理、愿望和习俗,是庐陵民俗文化的精华。 5657威尼斯-1066vip威尼斯下载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新华社”的所有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均属新华社所有,本网已获授权使用,任何其他媒体不得从 本网转载、转贴或以其他形式复制发表,违者井冈山报社将依法追究责任。 ③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吉安新闻网)”的内容,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 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也不对其真实性负责。 ④ 如因作品内容、1066vip威尼斯下载的版权或其他事项需同本网联系,请在30日内进行。邮箱zgja2004@163.com |